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6 22:23:58
◎體重異常特別是超重和肥胖與許多疾病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超重問題、肥胖問題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亟需加強干預,予以改善。
◎活動強調科技支撐和賦能,加強相關技術研究和轉化應用,推動體重管理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比如通過研發智能可穿戴設備,監測體重管理相關指標,充分運用大數據,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用于體重監測和健康管理,促進廣大群眾維持適宜的和健康的體重水平。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每經編輯 陳旭
6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圍繞“加強體重管理 促進群眾健康”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教育部、體育總局、國家中醫藥局等16個部門啟動了“體重管理年”活動,旨在通過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倡導,提高全民的體重管理意識,并通過提高體重精準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建立體重管理的支持性環境,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動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的改善。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當前體重情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啟動“體重管理年”這項活動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這項活動有什么樣的特點,對于提升人群健康狀況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對此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在健康狀況不斷改善的同時,肥胖和超重問題也日益突出。
郭燕紅介紹,許多研究都表明,體重異常特別是超重和肥胖與許多疾病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說超重與肥胖問題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還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癥都有關系,是這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超重問題、肥胖問題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亟需加強干預,予以改善。
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全國愛衛辦、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16個部門聯合啟動了“體重管理年”活動。“體重管理年”活動突出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強調加強科學普及,提升公眾體重管理意識。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重管理科普宣傳活動,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健康體重、主動參與并重視體重的管理。
二是強調動員社會和群眾廣泛參與和積極行動。推動體重管理進家庭、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進醫療衛生機構、進餐館食堂等公共場所,引導群眾將健康理念轉化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動,做到知體重、管體重、得健康,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廣泛動員、人人盡責盡力的局面。
三是強調注重分類指導,提高體重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和精準化水平。充分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專家、行業學協會以及社會團體的作用,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同時通過編制和發布體重管理權威信息,并加強指導,提高群眾管理體重的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
四是強調科技支撐和賦能,加強相關技術研究和轉化應用,推動體重管理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比如可以通過研發智能可穿戴設備,監測體重管理相關指標,充分運用大數據,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用于體重監測和健康管理,促進廣大群眾維持適宜的和健康的體重水平。
“我們希望通過‘體重管理年’活動,對我們國家居民的體重管理能夠起到實實在在的推動作用,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健康體重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逐漸形成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郭燕紅強調。
俗話說“減肥三分靠練、七分靠吃”,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科學地做好體重管理?
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趙文華表示,這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強調膳食能量攝入的可控性,也就是說“管住嘴”可能更容易實現。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群,如靠運動或健身支出能量,特別是高強度活動,長時間有困難,靠支出能量難以實現。”趙文華表示,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吃和動之間的不平衡,所以減重減肥的關鍵,一定是嚴格控制吃的總能量攝入,做到“夠了就好”,甚至“少吃一點更好”。
另一方面,一定要把吃進去的能量,特別是多吃進的能量支出去,應該堅持“多動一點更好”,進和出二者的平衡,對于健康體重的維持是最重要的事情。
趙文華強調,應該鼓勵每個人都要設定好自己的體重目標,定期進行自我監測。從營養或飲食方面,控制膳食總能量的攝入非常重要,為此希望大家一點一點共同努力,能夠學會估算吃的食物的能量,哪些食物含能量比較高,確保攝入的能量不要超過自己的需要量。
除了能量控制以外,還要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和膳食的質量,比如主食不能過度精細化,這樣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均衡攝入和保證健康。
“在社會上,有一些‘減重’‘減肥’的誤區,比如斷食、過度節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吃主食),甚至是生酮飲食,這樣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流行,覺得不吃主食對體重很有好處,不吃脂肪也有好處,這樣做是不對的。”趙文華解釋說,因為這種飲食方式本身就忽略了人體健康對各種各樣食物的需求、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素。所以飲食不僅要多樣化,還要飲食有規律,盲目減重不僅不能實現減重的目標,也可能導致體重反彈,甚至帶來更大的健康危害。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周逸斐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