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7 20:48:12
每經評論員 黃勝
6月26日,A股史上最大造假案主角ST康美(SH600518,股價1.85元,市值256.5億元)再次向交易所遞交了撤銷“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市場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這家曾經的醫藥“白馬股”,次日股價便一字漲停。
2016至2018年,康美藥業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等通過虛開和篡改增值稅發票、偽造銀行單據,累計虛增貨幣資金887億元,虛增收入275億元,虛增利潤39億元。康美藥業也由此成為A股史上財務造假金額最高的公司。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對于康美藥業而言,此次申請“摘帽”的理由看似充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無保留意見、渤海信托案件的不確定性影響消除、持續經營能力改善。但這些理由背后,我們不能忽視2019年~2023年,康美藥業扣非凈利潤連續5年處于巨虧狀態,分別為-48.65億元、-305.86億元、-79.68億元、-15.09億元、-7.53億元。2024年一季度,扣非凈利潤仍為負(-0.58億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一季度,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亦為負。這些數據無疑是對康美藥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嚴峻考驗。
對于康美藥業來說,要想真正實現“摘帽”,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以誠實守法的態度經營企業,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以消除市場的疑慮。這不僅是對監管機構的回應,更是對廣大股東和投資者的負責。只有建立起投資者的信任,康美藥業才能在資本市場上重新站穩腳跟。
此外,康美藥業還需要在業務上進行深入的調整和優化。面對連續的虧損和現金流的負值,公司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可能意味著需要進行產品創新、市場拓展或者業務重組,但無論采取哪種措施,都必須以提升公司價值為核心目標。
總之,康美藥業的“摘帽”之路,既是一次自我救贖的過程,也是一次對市場監管的考驗。
企業只有通過誠實守法的經營,建立起良好的企業信譽,才能真正實現“摘帽”,贏得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而監管機構的作為也至關重要。近年來,財務造假事件頻發,嚴重損害了市場的公信力和投資者的信心。康美藥業的案例更是敲響了警鐘,提醒監管機構必須加大打擊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此類行為的發生,保障每一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當然,我們也期待康美藥業能夠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完成自我救贖;也希望所有上市公司能夠引以為戒,共同維護一個健康、透明的市場環境。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