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8 21:18:13
每經編輯 孫志成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外出吃宵夜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美味的田螺成為了許多人的首選,用牙簽掏出田螺肉,一口塞進嘴里,這樣的夜晚光是想想都讓人心情愉悅。
但是,請注意!田螺雖然很美味,但它的一種“小伙伴”——福壽螺體內卻積聚了大量毒素,千萬不要誤食了。
6月28日,有媒體爆出福壽螺被“偽裝”成田螺肉制成食品出售給消費者,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福壽螺“偽裝”成田螺流入市場 湖南漢壽官方通報
6月28日,據澎湃新聞報道,在湖南、重慶等多地暗訪調查發現,從野外捕撈的福壽螺價格極為低廉,與田螺、環棱螺價格相差數倍,多被去殼加工“偽裝”成田螺肉,流入市場,經剝殼篩選成串或熟制等工藝后,讓人難以分辨。
湖南漢壽縣巖汪湖鎮黃蘆山村的一個加工廠的負責人稱,由于田螺數量減少,野外水域福壽螺越來越多,帶殼福壽螺容易被看出,這幾年,他們主賣去殼的福壽螺凍肉,一年銷量有幾百噸,主要銷往一些餐飲店和預制菜工廠。
“螺”販子張軍(化名)稱,帶殼福壽螺每斤賣5毛錢,物流和加工費另算。粗加工好的福壽螺凍肉,每斤4元。標準發貨件為30斤一包。田螺的價格則要貴很多,帶殼的每斤3元,凍肉每斤10元。
相關報道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表示,“賺錢得有道,別拿消費者的健康開玩笑”,也有網友感嘆太嚇人了,“從此以后各種螺只要看不見外殼的一律不吃”。
6月28日,湖南漢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6月28日發布一則情況通報:
情況通報顯示,6月28日,澎湃新聞報道了漢壽縣湘緣特種水產品有限公司、宏泰食品廠兩家企業使用福壽螺冒充田螺肉銷售的問題后,漢壽縣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立即成立由縣市場監管局牽頭,縣公安、環保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趕赴現場,聯合執法組已對涉事企業進行了查封,對所有成品、半成品及原料進行了現場封存,公安機關已將涉事企業法人傳喚到位。后續依法依規處理情況,將及時向社會通報。
福壽螺“上餐桌”多有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于餐廳使用福壽螺新聞,并不是第一次被媒體報道。
今年5月21日,有網友發帖稱,其在湖南長沙的一家網紅餐廳吃到了福壽螺,質疑食品安全問題。
據南方都市報,5月23日,涉事門店負責人表示,確實使用了福壽螺,但均為可食用螺肉,門店現已全部下架福壽螺。同日,該店的螺肉供應商負責人回應稱,福壽螺在生產過程中經過多次高溫熟化處理,不僅有第三方出具的寄生蟲檢驗報告,也有每批次的廠檢。
2022年5月,據南國都市報報道,有海口市民反映稱,位于海口市龍華區義興街西天廟小吃街上,有人將福壽螺當成田螺銷售。經對比核實后,證實了這一說法。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目前沒有法規禁止銷售和食用福壽螺,但商販在銷售時須向顧客明確所售是否為福壽螺,其次須加工干凈,煮熟煮透。水產專家表示,福壽螺自身抗菌性較強,身上會夾帶寄生蟲,不建議市民食用。
2019年時,據重慶廣電第一眼報道,有重慶市民向第1眼反映,他發現,他在九濱路吃的田螺好像是福壽螺冒充的,而且一整條街賣的都是這種螺。他擔心,這種螺會存在食用的風險。
記者首先找到了報料市民提到的這家大排檔進行暗訪,點了一份菜單上的“辣子追命螺”,服務員稱是田螺,可從樣子上看,不大像田螺。
面對進一步追問,服務員和店面經理都堅持說,菜盤子里的就是田螺。但據重慶水產研究所鑒定,這家店所謂的“田螺”,其實就是福壽螺。
一只福壽螺中可含寄生蟲3000~6000條
福壽螺屢屢被關注都和它體內的“廣州管圓線蟲”有關。
一只福壽螺中可含寄生蟲3000~6000條,如果生吃或者吃未煮熟煮透的螺肉,很容易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病。活的廣州管圓線蟲幼蟲被吃進去后,可穿過腸壁,隨血流到達身體各器官,引起機械損傷和炎癥反應,最嚴重的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據央廣網,福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醫師廖強冰介紹,患者一般在進食螺肉后2~5天發病,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頭痛,走路、坐下、翻身時頭痛都會加劇,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活動受限、抽搐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癱瘓、死亡。診斷治療及時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但極個別感染蟲體數量多者,病情嚴重可致死亡,或會破壞神經組織,導致癡呆等后遺癥。
此外,福壽螺繁殖能力很強,一年可產卵20-40次,年產卵量3-5萬粒,可以迅速擴散。而且福壽螺食性雜,一旦爆發會破壞周邊的生態系統。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壽螺產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一旦發現就要馬上處理,這樣才不會大面積繁殖蔓延。
那么該如何分辨田螺和福壽螺呢?
福壽螺與田螺對比圖。圖源:央視
福壽螺和田螺雖然長得有點相似,但是仔細看區別還是很大的。福壽螺的個頭比田螺大得多,是田螺的幾倍以上,色澤偏黃,且尾巴的尖錐很短,顯得更圓一些,殼也比較薄。而田螺的尾部較長較尖,外殼堅硬。
編輯|孫志成 杜波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自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南國都市報、重慶廣電第一眼、央廣網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