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01 19:07:38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編輯 趙云
周一A股各大股指以漲為主,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0.92%至2994.73點;深綜指漲0.77%,創業板綜指漲0.21%,科創50指數跌0.35%,北證50指數漲0.09%。全A總成交額為6605億元,較上周五的7058億元有所萎縮。
7月1日港股因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休市,北向資金也暫停交易。匯市方面,周一美元小有回落,離岸人民幣匯率則有所升值,傍晚時分在7.30下方暫時盤整。
周一美元的小幅下跌主因是歐元跳空上漲,而歐元的上漲應與周末法國議會選舉第一輪投票結果相關,據一些機構推測,極右翼的得票率雖然占優,但占優的程度或許弱于預期。
由周一A股盤面看,股指雖然漲多跌少,但不少板塊的跌幅仍然比較大,如半導體、電子元件、航天航空、辦公軟件等。在上漲個股中,房地產股、稀土永磁大漲,其余煤炭、水務、農林牧漁、電力等偏防守或紅利類個股表現較好。
午后央行宣布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其后股指似乎獲得些動力,但量能仍相對不足,這一般暗示市場雖將央行舉措理解成利好,但認可的程度暫較有限。
近期我國債市持續上漲,收益率不斷下降,央行已多次暗示不樂見這種狀態,甚至暗示過拋債的可能性,然而效果比較有限,債市往往稍有震蕩便繼續按照原先的軌跡運行,收益率也越走越低。到了周一,債市上漲更是達到小高潮,10年期債收益率竟一度跌至2.18%,這遠遠脫離了央行認可的2.50%-3.00%。還有,近期一直強勢的類債券的紅利股似有加速上漲跡象,典型的如長江電力、工商銀行等。
簡言之,市場保守心態應該于周一達到了階段高潮,這應該就是央行選擇在這個時點果斷出手的主要原因了。
上午公布的財新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由5月的51.7小升至51.8,優于預期的51.2。
然而,星期天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PMI數據卻中性偏淡,官方數據的具體情況為:中國6月制造業PMI持平于5月的49.5,符合預期;6月非制造業PMI由5月的51.1降至50.5,不及預期的51.0。
由周一債市表現看,市場對上述所有數據的整體理解應該還是偏消極的,所以避險心態驅使資金更多地流入了債市或類債券類個股。
按一般理解,央行借入國債的后續動作應是拋售,表面看這對股市似乎并無直接利好,然而這件事的本身卻意味著“央行介入債市程度加深”,所以最終被市場曲折地理解成了利好——央行打壓債市若能顯著見效,那么未來購債的障礙或顧忌便會減少,而一旦央行哪天轉為購債,A股市場依然會視其為重磅利好。
接下來,市場對三中全會的關注度必越來越高,在此氛圍下市場下跌空間應比較有限。不過,A股暫無動能產生一波行情,除非三中全會能釋出對整體經濟及股市極度有利的政策信號。考慮到歷史上三中全會出臺重磅政策概率的確比較大,故個人覺得投資者應有理由持股并耐心等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