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7-02 10:20:14
課桌整齊擺放,宣紙鋪開,數百名青少年揮毫潑墨。這樣的場景,在四川21個市州陸續上演,并持續兩個月。
4月以來,隨著省委宣傳部、教育廳、文化和旅游廳、團省委、省文聯、省少工委六部門聯合發文,第三屆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研墨開筆。這也是四川在全國率先開展青少年“能文能武”計劃的創新之舉。
為何要如此大力推行書畫傳習?
書畫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因,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承和創造。
文化傳承,需要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薪火相傳;書畫傳習,更是需要一代人接續一代人的心摹手追。作為中國人的精神氣象,書畫承載著文明的印記,穿越古今,橫跨東西,依然如此朝氣蓬勃。
第二屆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決賽現場 攝影/楊譯焮
書畫是活著的藝術,需要不停地回望歷史,也需要隨時代日日常新。因為不斷地繼承與創新,才實現了一生二、二生三的繁榮與延續。
蜀人書畫恰恰就像呼吸一樣,從未斷代,這也是一方水土能夠傳承的關竅所在。
唐末至五代,全國多地陷于戰亂,四川卻相對安定。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迫使唐代皇帝兩次入蜀避難,眾多宮廷畫家跟隨入川,宮廷繪畫技藝傳入四川,推動了四川書畫藝術繁榮。
其后,“江山代有才人出”。從宋代“三蘇”、文同、法常,到元初鄧文原;從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楊升庵,到“蜀中怪才”李調元;再至近代“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把中國書畫藝術又一次推至巔峰。
巴山蜀水靈氣匯聚,文藝才學南北兼收。書畫藝術既是一脈相承,又顯得別具一格。
居于浣花溪畔的唐朝女詩人薛濤,取浣花溪水創制的小頁詩箋,風靡當時,并對后世制箋業影響深遠,后人將此箋命名為“薛濤箋”。她所寫的《萱草》等幾首詩的行書真跡,后被北宋皇室視作珍品收藏,蔡京、米芾、蔡卞這3位北宋著名書法家甚至將她的書作與王羲之和衛夫人對比。
在“文人天堂”的宋朝,雖同為蜀人,僅畫竹一項,卻是各領風騷。眉州蘇軾不僅一氣呵成寫就“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他還開創“蘇派竹畫”,一幅《枯木怪石圖》入選“中國100幅名畫”。雖是蘇軾的忘年之交,綿州鹽亭人文同開創“湖州竹派”,不僅給后人留下了“胸有成竹”的底氣,也留下了躋身“中國100幅名畫”的《墨竹圖》。成都華陽的李時雍,是四川歷史上第一個書學博士,也是北宋僅有的兩個書學博士之一(另一個是米芾),他畫墨竹的技術同樣高妙。
除了創作本身,蜀地還為創新提供天時地利。米芾留下的“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就是在“四川造”絲綢織物上進行創作的。《蜀素帖》是目前唯一以材料命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大元素、兩種線條的交響。
第二屆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決賽現場 攝影/楊譯焮
數字時代,“輸入”代替“書寫”是常態,“師古開今”的藝術應該如何傳承?
追求筆墨紙硯背后的厚重文化。書畫藝術不是簡單的寫字、畫畫,而是以具象的形式達到對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的傳承,筆端是字、是畫,透過紙背體現的是藝術家對詩詞、楹聯、音樂,甚至人生態度的涵養,是多元文化的厚積薄發。
畫家李苦禪也曾說,“功夫在畫外”。傳統文化的積累和學習也需要“從娃娃抓起”,近年來,“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在四川層出不窮,義務教育階段開好美術、書法、音樂課程的基礎上,開設戲劇、川劇、四川曲藝等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2022年開始,四川全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并作為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追求“提按使轉”背后的審美情趣。藝術的本質是審美,這種能力是零零碎碎時間里點點滴滴的積累。2022年起,四川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為解決中小學課后“三點半”問題,將美育實踐活動作為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重要載體。
2023年,四川青少年美育文化藝術研究院等多家單位聯合發起了“新時代青少年美育發展計劃”。四川也在教育階段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并全面推進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
追求“橫平豎直” 背后的人格修煉。書畫重“師承”,但更在意“師心而不蹈跡”,是“先有人格、再有書格”的追求。正如趙孟頫“尊古求源”學習王羲之書法,一幅《蘭亭序》臨摹無數本,直到晚年臨摹的《定武本蘭亭》,自己才十分滿意。這期間,或許不僅僅是筆法、字法、章法循環往復的繼承與弘揚,更是對古人“起筆見才、收筆見德”的延續。
趙孟頫臨王羲之《蘭亭序》 圖據川觀新聞
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文化傳承需要層出不窮的創新舉措。
書畫傳習是技藝比拼,更是推動文化傳承后繼有人的盛宴。在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上,四川21個市州1500多所學校紛紛“出戰”,以選拔賽“開篇”,統籌城市和偏遠鄉村,結合國家“雙減”政策和美育教育要求,掀起中國書畫傳習熱潮。立足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傳習大會向書畫教育、書畫交易、書畫研學、書畫文創等相關文化企業廣發“邀請函”,開啟了一場全社會的文化傳承之旅。比拼已產生近300名優秀書畫傳習人,產生110個優秀課例和23個優秀傳習工坊。
書畫傳習是創新之舉,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順勢而為。近年來,四川“振興川劇”,《夢回東坡》等巡演引起轟動,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營川劇院里,多了年輕人的笑聲,川劇變臉也成為中小學生課外培訓的熱門科目;堅持盛世修文,推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巴蜀全書》結項,整理出版《天回醫簡》《巴蜀文化通史》《四川美術史》等學術研究著作100余部(種);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播出紀錄片《尋古中國·古蜀記》,編排川劇大幕戲《白蛇傳》《和親記》,打造“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城市景觀。文化“川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書畫傳習并非只是簡單地讓技藝在未來“活下去”,而是青少年通過技藝傳承獲得古人的智慧與定力,激活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自信。
書畫傳習是使命在肩,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一顆種子。千年文脈延綿不絕,是一代又一代“東方之筆”接續書寫“漢字之美”“山川之美”。書畫藝術的種子早已在青少年心中萌芽,從2023年一場展覽可窺見一斑。2023年夏天,成都博物館舉辦“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近4個月展期超140萬人次觀展,其中年輕觀眾占比達80%,觀眾預約觀展一度需要“拼手速”。為現場一睹趙孟頫臨王羲之《蘭亭序》、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有觀眾不惜排隊兩小時。
走進第二屆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決賽現場,看到千名青少年同臺揮毫的壯觀場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代躍曾感動得熱淚盈眶。或許,這是對文化傳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感動,也是對耕耘者們“文化鑄魂、潤物無聲”的敬佩,更是對青少年人群“致敬先賢、續筆有我”的欣慰。
撰文/ 田雪皎
供稿/四川新傳媒集團 編輯/羅清玉 梁慶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