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2 22:25:11
憑什么擔起“新增長極”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51961
深圳還在加速朝東、西方向拓展。
深中通道正式開通,令“深圳向西”的箭頭更加明確;不久前,深汕特別合作區投促大會上,比亞迪增資65億元的汽車工業園三期簽約,則進一步加粗了“深圳向東”的線條。
一個新的問題是:深莞惠都市圈的“老伙計”怎么辦?
就在不久前,廣東從全省層面推動新一輪經濟地理格局重塑,著力點被放在惠州。根據省委、省政府對外公布的《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惠州不僅成為廣東在針對單獨地市發展意見中唯一定位“新增長極”的城市,更是唯一非萬億、非經濟特區、非省域副中心的“三非”城市。
惠州有何特別之處?去年,惠州GDP經初步核算為5639.68億元,居于全省第五,前四城市均已突破萬億,作為廣東萬億候補,惠州“斷檔”明顯。與之對比,在經濟總量僅次于廣東的江蘇,位居第五的常州去年GDP已破萬億。
在外界看來,惠州最大的吸引點在于“地”。惠州土地面積約占整個大灣區的1/5,相當于廣深莞三市土地面積之和,但土地開發強度僅為11%左右,海域面積更是廣深莞三市海域面積的3倍多。
但要補上廣東萬億城市的“斷層”,擔起全省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光靠“地”顯然不夠,惠州該如何探索產業發展的新局?
產業無疑是惠州最具代表性的標簽。
與現有經濟體量相比,惠州工業表現顯得格外突出。早在2021年,惠州工業總產值就已突破萬億,成為廣東第五個萬億工業城市。根據當地預計,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還將進一步突破2萬億元。
聚焦細分領域,在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看來,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比較成型,是打造全省新增長極的重要基礎。
圖片來源:攝圖網507732907
近年來,惠州反復提出,要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這一目標也被寫進上述意見當中。而對比此前廣東針對汕頭、湛江、佛山、東莞出臺的相關文件,除東莞曾被賦予打造電子信息一大萬億級產業的目標,其余城市均無明確的萬億產業規劃。
惠州瞄準萬億產業的底氣從何而來?
數據顯示,去年,惠州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產值分別達到5266億元和3479億元,兩大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65%。按照規劃,到2025年,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產值將分別達8500億元、6000億元,為打造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
而在高增長預期的背后,同為受周期影響明顯的兩大產業,如今在惠州呈現出上升的跡象。
今年初,珠三角多市經濟數據出現“開門紅”,電子信息產業的復蘇被認為是主要因素之一。一季度,廣東電子信息增速同比增速達到18.2%,同比驟然攀升近15個百分點,扭轉一年多稍顯頹勢的局面。其中,深莞惠增長尤為突出,深圳、東莞電子信息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16.7%和22.4%,惠州電子行業也增長15.9%。
根據廣東省工信廳電子信息工業處處長藍艾青此前分析,今年以來,全球貿易呈現回暖跡象,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國家市場需求擴張,包括手機、彩電等在內的消費電子市場內外需求逐步改善,人工智能、衛星通信、折疊屏等新技術驅動行業迭代和創新,在促消費、設備更新等政策推動下,廣東電子信息業將持續穩定向好的態勢明顯。
如果說電子信息產業是深莞惠三市共享產業發展歷史的代名詞,那么在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上,則更能展現出惠州因產而興、隨產業起伏而螺旋上升的獨特歷程。
惠州石化產業的關鍵起點是中海殼牌項目的落地。惠州首任市委書記鄧華軒曾回憶,上世紀80年代,深圳剛從惠陽地區劃出并設立經濟特區,當時的惠陽地區一度面臨“沒有工業”的發展瓶頸。同一時期,中海殼牌在華南考察選址,并與東莞對接,惠陽地區頗具魄力地將項目“搶”了過來,并由此造就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說法。
但“無中生有”之后,惠州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種種原因,經歷12年談判,2000年中海殼牌項目才正式簽約落戶大亞灣;10余年后,由于缺乏后續石化大項目投產和石油價格持續走低,惠州也經歷了數年石化產業負增長。
一個新的節點出現在2020年。自當年起,埃克森美孚化工綜合體、恒力(惠州)PTA項目和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等龍頭石化項目先后開工,帶動惠州石化產業再度迎來發展機遇期。
惠州“突圍”的另一個關鍵落在對深合作上。
去年底,《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實施,惠州全域入圈;今年4月,《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對外發布,以52項措施推動惠州深度融深融灣。對接深圳仍是惠州發展的重要優勢,對于打造新增長極,“支持惠州與深圳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加強產業協作,加快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同樣也是重點。
但從近期多則消息來看,惠深通道聯通似乎慢了一步。
先是佛莞城際即將開通運營之際,惠州交通運輸局回復市民問詢時提到,惠莞深城際惠州段仍處于前期各項工作的推進當中,惠州與廣州的城際鐵路聯通明顯快于惠州與深圳;后是深圳發改委回復網友問詢時提到,深圳軌道交通14號線延長線暫時無法啟動建設,“深惠地鐵”也暫時“擱淺”。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38883
在此情形下,惠州要通過做強產業,重構深莞惠合作“底盤”。
早在十余年前,時任惠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鄔柳成就曾分析指出,推動惠州參與深莞惠協作,有賴于其融入協作的戰略。“只有既吸引、又接受輻射,才能產生有機融合,否則就是一廂情愿的‘單邊戰略’”。
大灣區城市的協同邏輯,又恰好是一種注重“雙向奔赴”的產業邏輯。我們曾討論過,大灣區與國際灣區聯通方式有所差異,比起因通道和高校形成網狀鏈接的硅谷,大灣區的聯通更多是一種產業的聯通,換言之,產業經濟要素資源的配置需求對于城市協作關系產生了更強的影響。
比如,即便深中通道已建成通車,并不意味著深圳和中山的產業合作就能迅速成勢。胡剛不久前曾前往中山調研發現,當地已經落戶不少用以承接深圳產業轉移的園區,但真正落地的項目還比較少,園區方對于吸引項目也十分急迫。據他分析,目前深中兩市所處的區域發展階段尚以深圳聚集為主,產業外溢效應可能還需要長達數年時間釋放。
在這一點上,惠州也不乏教訓。此前有當地媒體分析,過去,由于認為“大樹底下好乘涼”,惠州曾在發展上依賴深圳,耽于守成,在產業承接中落于下風,即便深圳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制造業呈現“溢出效應”,但一些“三來一補”制造加工企業并沒有選擇惠州。
對于承接方來說,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理論上的深圳“外溢”才可能變成現實的產業延伸。眼下,惠州已經找到扭轉過去失誤局面的施力點。
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基于惠州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的融合,一個新能源電池的產業集群在惠州加速成型,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比亞迪、欣旺達、拓邦電子等深圳、東莞新能源電池產業,將產線轉移到惠州,構成了當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惠州新能源電池產值達1175億元,成為惠州又一產業增長點。
如果站在整個廣東當下產業發展的大勢來看,此次對惠州的新一輪謀劃,意義還不止于提升城市經濟、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既有目標。
在2020年《廣東省發展綠色石化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發布三年后,《廣東省發展綠色石化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對外發布。如此密集出臺文件,足見廣東對綠色石化產業的重視程度。
一個原因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分析,石化產品和石化材料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而且涉及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航空航天和國防軍工等國家安全領域。
比如,高端精細化學品和專用化學品關系到廣東省乃至全國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領域是否會被“卡脖子”;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端涂料和膜材料等,直接關系到廣東省乃至全國的汽車、軌道交通、大飛機、新能源、無人機以及船舶等高端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水平。
圖片來源:攝圖網507740988
而惠州恰能充當整個大灣區制造業上游材料創新的重要源頭。
在廣東全省的五個石化基地中,惠州大亞灣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建設石化產業基地。2019年,時任惠州市委書記李貽偉曾提到,隨著美孚、殼牌兩大項目落地,惠州在石化新能源的上游布局基本能完成80%,煉油能力將會進入世界前10。
在他看來,“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將面對兩大核心難題,一個是設備,另外一個是原材料。珠三角作為廣東的制造基地,這方面同樣是短板,惠州要在化工類原材料的發展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聯動全省石化產業”,惠州“新增長極”的定位還包含了更多內容,比如,從材料和能源領域賦能全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而探索出新的增長動力。
而與此類似,同樣受到外界關注的是,惠州能否轉變現有的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找到增長的內生動力?
與珠三角城市民營經濟發展策略不盡相同的是,惠州更傾向于依賴本地國企和引進大項目,并以此建立起如今的產業體系。在胡剛看來,如今,比起承接已經有一定體量的項目,惠州更需要設法吸引創新型企業,在現有“深圳研發、惠州制造”框架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舉例說到,在硅谷,不少創新型企業傾向于在舊金山之外的灣區城市扎根,這些城市創業成本較低,能解決創新型企業初期的資金問題,并且不同于大城市的景觀環境格外受創業者歡迎,反而有助于創業文化的形成。
一種觀點是,如果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看作廣東創新發展的“第一島鏈”,那么惠州就處在“第二島鏈”上,對剛剛孵化出來的成長型創新企業有較大的吸引力。關鍵要研究如何打通跟“第一島鏈”的連接點,讓更多的創新資源在惠州聚起來、活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