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關鍵一躍,武漢為什么能?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22 21:20:24

在全國發展大局中,這座科創之城正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舉全市之力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正置身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潮之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創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站在大時代的風口,誰能贏得科技競爭,誰就能搶占發展制高點。當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經濟格局劇烈變遷,城市命運的齒輪開始悄然轉動。

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區唯一的超大城市、2萬億之城,武漢,正在蓄勢躍升。

在全國發展大局中,這座科創之城正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舉全市之力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盤活家底

不久前,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著名測繪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得殊榮。這是中國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獎項,也掀開武漢科教實力的一角。

武漢黃鶴樓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武漢是“大學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漢分院等科研機構91家、130余萬在校大學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武漢在科技集群領域連續6年保持上升態勢,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國第5位。

縱有如此創新“家底”,要點亮科技樹,帶動生產力躍遷,還需完成關鍵一步——轉化。

“新春第一會”向來是觀察城市發展重心的風向標。今年2月,武漢以科技創新為題,釋放出“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堅定決心。

這已經是武漢連續第三年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被三度強調。夢想如何照進現實?

時間回到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中部唯一、全國第五個國家科創中心。當月,武漢重點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即正式啟動運行。

武創院本部大樓 圖片來源:武創院提供

看似橫空出世,其實籌謀多時。

在武創院院長李錫玲看來,武創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創航母”:“我們是全領域覆蓋,既有院士專家團隊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也聚集了產業鏈上下游領軍企業,以及專業的投資機構。”

按照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創新理論,所謂創新,就是“生產函數的重新建立”,或“生產要素之新的組合”。否則,“你不管把多少驛站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絕不能從中獲得一條鐵路”。

作為武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武創院的定位,正是創新主體和創新資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關鍵,是瞄準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業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從科創到產業之間的鴻溝。

武漢城市風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敢想敢干的創新機構,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武漢市科技創新局也在今年2月掛牌,由原來的“市科學技術局”更名為“市科技創新局”。武漢市科創局有關負責人解釋,加上“創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動科技和產業更加緊密結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資源來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

6月初,武漢出臺《關于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核心也是圍繞產業,力圖形成“以教育培養人才,以人才推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產業”的良性循環。

“硬控”科創

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從30多年前全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武漢誕生起,這座城市就開始大膽探路轉化難題,多項體制機制改革成為全國首創。

武漢光谷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比如2012年,光谷“黃金十條”大膽提出高校成果轉化收益“三七開”,即個人和團隊得70%,直接促進了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改。

2020年起,武漢率先試水向重點高校、重點實驗室派駐科技聯絡員,專門駐扎對接院士專家項目,鏈接科研供給和市場需求。

為了進一步打通成果轉化鏈條,今年初,武漢出臺促科技成果轉化“二十條”,明確提出在漢高校院所服務地方貢獻度評價、推動職務科技成果“限時轉化”、技術交易“四個有獎”等全國首創舉措,為當地創新發展引入源頭活水。

武漢市科創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武漢以“用”為導向,已經逐步形成從源頭供給到中間服務,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轉化服務體系。

大科學裝置被視為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撒手锏”。日前,武漢新城光谷科學島首個大科學裝置——深部巖土項目正沖刺封頂節點,力爭年內竣工交付。

光谷科學島是武漢科創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有著“創新源頭區”“未來新引擎”等多重角色。目前,武漢已建、在建和謀劃的大科學裝置已達10個之多,其中就有4個布局在這里。

武漢光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看來,許多產業創新往往來自于基礎研究,“沒有基礎研究作為支撐,產業發展很可能還是只能跟著別人走,甚至受制于人”。以原始創新引領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正是武漢大力投入大科學裝置的原因所在。

城市發展總是先有磁極,后有容器。在武漢科創中心的建設構想中,主體包括“光谷科學島、東湖科學城、光谷科創大走廊、武漢都市圈”。這種圈層式外溢布局,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磁極”,外圍是產業創新,再往外就是產業規模化布局。

不過,從科技成果到產業發展之間,普遍面臨所謂的“死亡之谷”,靠中試平臺“鋪路建橋”,就顯得格外關鍵。在武漢市科創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從0到1’的創新能力,加速轉化為‘從1到N’的市場化生產力,需要完善的中試平臺服務體系”。

據研究,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而未經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30%。近年來,武漢在中試平臺建設上可謂不遺余力,截至去年底已達156家。

“我們已經導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14個項目,有10條中試生產線進行技術驗證。經過中試熟化,其中5個項目已經拿到總計5000萬元的投資。”武漢經開區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李江華透露。

圖片來源:武漢經開區提供

去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郭新教授團隊的“固態鋰/鈉電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中試產線,就在這里“點火”,預計一年內將拿出成熟的固態電池工業化產品。接下來,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和儲能電池等領域,都有望因此受益。

作為衡量科技創新活躍度的重要指標,2023年,武漢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198.43億元、同比增長62.23%,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創歷史新高。到2026年,這個數字有望達到3000億元。

關鍵一躍

圖片來源:武漢經開區提供

作為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汽車產業貢獻了武漢2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向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轉型,成為武漢重塑發展動能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前5個月,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05%,占全部汽車產量比重逐月上升,目前已經接近30%。”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近年來,武漢連續引進一批重點新能源汽車項目,嵐圖、路特斯、東風日產等整車企業先后建成投產,進一步優化了全市汽車產業結構。

今年全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是力爭突破50萬輛。這個數字在2023年城市排名中,可以排進前十。

嵐圖汽車沖焊車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主導產業加速進化,也為產業融合聯動帶來更大想象空間。

2020年起,武漢經開區全力打造“中國車谷”,推動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浪潮下完成升級。其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應用,也客觀上拉動光谷在光芯片研發、軟件操作系統、物聯網技術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術領域的發展。

這是武漢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我們一方面鞏固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同時也在加快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當前,武漢正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氫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比如人工智能方面發展智能芯片、智能終端和智能裝備;低空經濟方面推進飛行保障體系建設,培育拓展特色應用場景,推動低空飛行器載貨載人、遙感測繪、環境保護、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位于武漢光谷的企業生產車間 圖片來源:新華社

讓創新優勢加快向產業傳導,按照《實施意見》,武漢還將加強市區創投資金統籌,設立早期投資基金,形成300億元規模天使基金集群,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投創新。

根據李錫玲的觀察,厚重的科教人才底蘊、堅實的產業基礎、廣闊的市場機遇、豐富的創新資源,都意味著武漢創新驅動發展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新的“科學的春天”來了,也是武漢的創新之春。

文/李一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武漢市 武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