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23 11:42:20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7月23日,A股市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繼前一日“一字跌停”后,*ST深天(SZ000023,股價1.81元,市值2.511億元)股價繼續“一字跌停”,提前鎖定市值退市。也就是說,*ST深天即將成為A股首例因市值過低而退市的公司。這一事件不僅彰顯了我國資本市場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也標志著監管優化市場資金配置、抑制“炒小”、“炒垃圾股”行為的堅定決心。然而,隨著市值退市和面值退市機制的強化,如何在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有效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成為當前亟需關注的焦點問題。
市值退市與面值退市機制的實施,旨在剔除經營不善、缺乏成長潛力的企業,促使資金流向更有價值的投資標的,從而降低“殼”價值,減少市場中的“僵尸企業”。這一舉措加速形成了“有進有出”的健康市場環境,符合市場資源高效配置的原則,有利于提升整體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然而,市值退市或面值退市往往伴隨著股價的劇烈波動,尤其是“一字跌停”現象頻現,部分將退市或已鎖定退市的公司,甚至出現過連續十幾二十幾個“一字跌停”。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信息優勢的中小投資者根本無法從中脫身,其權益受到嚴重威脅。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確定市值退市或面值退市的公司中,引入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承擔保護中小投資者責任的機制,通過私有化回購中小投資者手中股份的方式,緩解市場沖擊,確保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具體來看,中小投資者的身份可通過持股比例界定,低于某一特定持股比例的投資者均可被視為中小投資者。回購價格可以采用市場競價、協商確定或由監管機構劃定,以確保公平合理。這種做法不僅體現了對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視,也有助于市場平穩過渡,減少市場動蕩,確保市值/面值退市機制的平穩運行。
*ST深天的案例表明,市值退市機制的啟動,是市場機制成熟的表現,反映了監管層對遏制“炒殼”行為的決心,以及投資者逐步走向理性的市場趨勢。市值退市的出現,與面值退市一起,構成了多層次的市場退出機制,豐富了交易類強制退市的實踐,對促進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市值退市的實施不僅是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深化市場機制改革的關鍵步驟。在確保這一機制順利運行的同時,必須加強對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通過合理、透明的回購機制,避免市場過度波動,維護市場穩定。唯有如此,市值退市才能真正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