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27 09:16:55
每經編輯 杜宇
7月26日晚,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26日正式發布,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出席發布儀式并正式啟動母基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據上海發布7月26日消息,此次發布的母基金總規模1000億元,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母基金以及未來產業基金。集成電路產業母基金重點投向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測、裝備材料和零部件等領域。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重點投向創新藥物及高端制劑、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高端制藥裝備等領域。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重點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軟件、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
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將按照“政府指導、市場運作、專業管理”的原則運行,遴選專業投資團隊,通過子基金投資、直投、生態運營等運作方式,發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產業培育、并購整合、補鏈強鏈功能。母基金將推進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本協同聯動,以市場化方式鏈接創新資源,支持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生態,推動上海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活動現場,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出資單位進行了簽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誠通、中國國新9家中央企業與市國資委系統簽署專項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國投公司作為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管理平臺,與一批龍頭鏈主企業、科技策源機構、科創金融機構等生態伙伴簽署了合作意向。
天眼查顯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于7月22日成立,出資額合計890.03億元,計劃分別投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產業。
其中,集成電路母基金的出資額為450.01億元,生物醫藥母基金的出資額為215.01億元,人工智能母基金的出資額為225.01億元。
據解放日報,在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圍繞基金、授信、成本、空間等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招商要素,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委金融辦、市規劃資源局、市國資委聯合發布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同時,大會還發布了10個細分賽道投資機遇清單。
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涵蓋四方面:
聚焦產業基金,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市國資委推動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產業投資母基金,以發揮“投早投小”、產業投資、并購整合、補鏈強鏈功能;
聚焦金融信貸,市委金融辦聯合工商銀行等10家銀行,對重點產業鏈及細分賽道招商引資投融資授信2萬億元;
聚焦工業降本增效,上海通過多項舉措,預計未來兩年可為工業企業降低1000億元運營成本。這些舉措包括:研究對大工業用戶試行重大節日深谷電價、取消對化工園區等大工業企業執行天然氣上浮5%的定價、引導大型國有工業園區制定結構性減租政策、明確戰略預留區內規上工業企業“零增地技改”項目的審核時限等;
聚焦空間載體,今年上海支持新增建設1000萬平方米“智造空間”。據悉,自去年上海發布《關于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以來,上海已新增“智造空間”超1000萬平方米,其中三大先導產業項目占比70%,優質項目畝產效益高達1830萬元/畝,真正實現了“寸土”產“寸金”。
今年以來,上海瞄準14個重點產業鏈32個細分賽道,按照“一鏈一方案”制訂相關招商方案。大會上,寬禁帶半導體、人形機器人等10個細分賽道投資機遇清單發布,成為可考慮“閉眼入”的極簡版投資上海指南。
一是大模型。上海集聚了全國最多的智能芯片創新企業,已相繼發布近百個基礎大模型和行業垂類大模型,擁有大規模智算集群、大模型測試驗證中心和40余家投融資機構,可全力支撐大模型訓練、測評和投融資。
二是人形機器人。上海傅利葉、智元機器人等多家企業已發布人形機器人。以“應用牽引、場景驅動”為導向,上海正持續推進機器人本體、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技術攻關,電驅動關節、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正加速突破,有望在三年內實現1000臺規模化應用示范。
三是元宇宙。上海是國內一流的元宇宙產業創新高地,已開放100個以上市級重大應用場景,已建設5家以上行業公共服務平臺,以徐匯“元創未來”、浦東“張江數鏈”兩個元宇宙產業創新園為核心載體,正引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布局。
四是寬禁帶半導體。作為全球第三代、第四代寬禁帶半導體產業高地,上海圍繞SiC(碳化硅)、GaN(氮化鎵)等領域,形成了從襯底材料、器件設計到工藝制造、模組應用的產業鏈集聚發展格局。以臨港新片區為主陣地,上海正打造寬禁帶半導體產業基地,并將在首輪流片、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應用、車規級認證、投融資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五是生物制造。上海聚焦生物基催化劑開發、單體制備、材料聚合、產品應用等環節,以浦東“一核”、寶山和金山“兩翼”為重心,重點支持相關企業技術攻關和高能級生物鑄造廠建設,重大項目最高支持1億元。
六是大飛機。C919大飛機的批量化生產,推動著上海向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邁進。聚焦大飛機的結構大部段和復合材料、機載系統、發動機、制造裝備等重點環節,上海力爭到2026年新增700億元以上投資,吸引集聚約150家供應商,產業規模達800億元。
七是大型郵輪。去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實現商業運營,助力上海成為亞太郵輪經濟中心。上海積極發展“樞紐港+總部港+制造港”模式,力爭形成400億元以上的郵輪產業規模。
八是商業航天。作為國家民用航天基地,上海一直肩負著國家重大航天戰略使命,正承擔千帆星座和智慧天網星座項目,并加快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產業鏈,到2025年力爭實現2000億元的空間信息產業規模。
九是新材料。上海重點聚焦纖維、膜、電子化學品、超導、復合材料、特種合金等細分領域,力爭到2027年推動新材料產值躍上3500億元臺階。
十是氫能。上海是氫能產業發展和應用示范最為前沿和集聚的城市,正加快構建制氫、儲氫、運氫、用氫的全產業鏈體系,推動氫能在交通、工業、能源領域應用場景的加速落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上海發布、解放日報、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