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28 09:23:01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7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110.3億元,同比增長3.5%,利潤增速比1~5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從6月份單月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6%,增速比5月份加快2.9個百分點。中泰證券表示,根據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數據來看,為了避免價格擾動,剔除掉價格之后,營業成本端回落幅度相對更大,推升了利潤增速的修復。
華泰證券:新一輪“以舊換新”政策有何影響?
7月25日,《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印發。新一輪“以舊換新”政策發布,比起此前多輪類似政策,有“范圍廣,數額大”的特點。
回顧歷史,上一輪2009~2011年的“以舊換新”政策,主要是針對家電及汽車。伴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回升,“以舊換新”政策亦起到居民對耐用品消費需求的“催化”作用,年均拉動家電銷售額超1000億元,約占全年家電零售額的兩成,年均拉動新車消費超過200億元,約占全年汽車銷售額的2%。以舊換新、或消費補貼政策,往往在總需求增長回升的階段“杠桿效應”更強。
新一輪“以舊換新”政策下發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可能提振財政擴張效果,短期對居民耐用品消費帶來提振,但從更廣的貨幣財政政策組合而言,考慮3000億規模僅占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杠桿效應可能較為有限,促進內需持續回升可能需要配合經濟及居民收入預期的持續回升。
我們認為,目前至8月可能是政策調整“窗口期”。
國投證券:消費電子行不行?能否成為“下一個光模塊”?
自今年5月下旬以來,受外部因素的沖擊+高海運運價+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出海出口產業鏈迎來震蕩調整。
客觀而言,對于基于產業全球競爭力的大盤成長出海定價有以下幾點是依然堅持的:出海中期定價趨勢依然堅定,未來A股將形成圍繞出海的新核心資產,邏輯在于一批人口龐大的新興經濟體進入到工業化進程,定價重心應該落腳在非美方向;業績才是硬道理。出海短期要看業績硬不硬,取決于全球PMI與海內外通脹差的演繹,核心落腳點在于觀察ROE中樞的持續上移。
對于科技成長行情,以下幾點是依然堅持的:科技成長定價的核心應該在于科技股美股映射,主要是以英偉達、特斯拉和蘋果為代表的產業鏈映射。科技成長內需定價核心是:科創50+信創,往往對應市場在高切低環境中占有優勢。科技成長科技美股映射定價三大領域:光模塊+消費電子+芯片設計。科技成長的定價邏輯內有新質生產力,外有AI產業浪潮,在今年定價屬性應該是波段交易,在下半年會迎來一波修復行情。
站在現在的時間點,消費電子呈現出較強的上升趨勢。當我們重新審視消費電子行業的投資機會,基于科技股美股映射會發現其與光模塊具備類似的特征。結合自上而下(AI蘋果實際換機潮催化)和自下而上的定價邏輯結合分析,會發現當前消費電子的定價是基于預期的估值修復階段,尚未進入到基本面業績驗證階段,定價環境類似于2023年初的光模塊,后續需要持續跟蹤觀察。若AI終端產品發展進程如預期,表現為蘋果業績指引持續上調,那么未來有望消費電子則有較大概率成為“下一個光模塊”。
東莞證券:聚焦AI連接側需求與通感一體發展
通信業多項發展指標向上發展。當前通信業平穩運行,多項發展指標向好。工信部披露數據顯示,2024年1~5月,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387億元,同比增長3.7%,電信業務總量累計增速為11.9%,電信業務收入總量持續向上,總量規模維持增長,移動接入端流量規模向上,戶均使用流量上升至較高水平。
AI應用牽引數據中心互聯需求增長,網絡架構更替提出連接側新需求。在大模型實現多模態信息處理能力持續提升的同時,背后所需要的預訓練規模愈發龐大,相應的參數規模亦在持續膨脹。東西向數據帶來的網絡結構變革以及高速率以太網,在高性能計算網絡中的滲透預期,對數據通信領域連接側提出新需求。
5G-A發展加速,通感一體共低空經濟融合發展。5G-A作為通感一體化的核心技術,通過將通信與感知功能融合在一起,為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提供穩定、連續、高速可靠的通信網絡。通感一體和空天地網絡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夠促進低空經濟相關產業的融合與發展。通信業平穩運行,多項發展指標向好,經營業績方面,營收與利潤維持同比增長,盈余質量持續優化;行業運行指標方面,新興業務維持較快增長,5G用戶側與基站側滲透率持續向上。
展望后市,一是AI應用持續迭代產生更多的訓練與推理需求背景下,高速率大帶寬需求愈發顯著,在經濟性與效率考量下,承載傳輸的網絡架構與采用的協議產生變革,推動連接側器件與設備往大帶寬及低損耗方向發展,建議關注有望受益于連接側新需求的光模塊、交換機、銅連接等相關標的;二是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建設的重要內容,5G-A組網賦能低空經濟是其向空天地網絡融合建設以及通感一體愿景發展的體現,建議關注空天地網絡融合的相關標的。
國泰君安:AI算力需求高增,液冷技術加速發展
液冷技術是助力數據中心、儲能電站、5G基站等控制溫度、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實現我國碳達峰與碳中和“雙碳”目標。隨著AI算力需求高速增長,液冷產品廠商有望充分受益。算力需求爆發增長,液冷技術加速發展。IDC數據顯示,2022年~2027年期間,預計我國通用算力規模CAGR將達到16.6%,同期智能算力規模CAGR將達到33.9%,同時,CCID預計,2025年全球數據中心單機柜平均功率有望達到25kW,數據中心未來的功耗仍將處于持續上升趨勢。液冷技術可滿足數據中心對于散熱與節能需求,有望在數據中心加速普及。
儲能、5G基站需求驅動,液冷溫控市場未來可期。CNESA數據顯示,我國電化學儲能規模由2015年的141.3MW增長至2023年的34301.0MW,期間CAGR高達85.66%,規模占比由0.6%增長至39.7%。儲能電站安全與溫度控制緊密相關,溫控系統不可或缺,液冷憑借出色的溫控能力滲透率持續提升。據工信部數據,我國移動電話基站數總數已由2018年的667.2萬個增長至2023年的1162萬個,其中5G基站數迅速增長至2023年的337.7萬個,5G基站功耗相比4G大幅增長,對溫控系統需求不斷提升。
液冷成為未來溫控發展重點,冷板式液冷及浸沒式液冷為當前主流推進的技術路線。液冷散熱效率天然優于風冷且能夠應對高密數據中心散熱需求,在提高能效的同時能夠降低成本。冷板式液冷技術最成熟,市占率相對較高;浸沒式液冷成本相對昂貴但散熱效率及可靠性更高,可滿足更高PUE要求;噴淋式液冷則仍處起步階段并無規模應用。
目前我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迅速,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36.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00.5億元,主要下游客戶為泛互聯網、泛政府及電信行業等,行業處快速發展期且業內廠商競爭較為激烈。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陸續出臺PUE管理要求以推動“雙碳”目標實現,有望推動液冷技術的加速普及。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3124293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