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31 11:01:22
每經記者 溫雅蘭 每經編輯 趙博淵
“造”一座城需要多久?
成都東部新區只用了四年。
1035個重點項目,8102億元總投資,45家高新技術企業。僅僅四年,成都東部新區就從“一張白紙”成長為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未來之城。
而繼續超快速的成長,意味著需要更多“養分”。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航空樞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所在地,“走出去”戰略是推動成都東部新區發展,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和國際化進程的關鍵一步。
7月29日,2024成都東部新區上海專場城市價值推介會順利舉行,這不僅是繼4月的北京專場后,成都東部新區今年走進一線城市開展的第二場城市價值推介會,也是位于長江兩頭“兄弟倆”的又一次合作。
此次來到上海舉行推介會,通過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窗口向世界發出“新聲”,既是成都東部新區又一次主動破圈“走出去”的城市形象、價值展現,也是上海、成都以交流互鑒助力區域協調發展,以友好合作實現“滬蓉共贏”的一次雙向奔赴。
當前,成都東部新區遞出了全新城市名片。
今年第一季度,成都東部新區GDP達69.2億元。這一數字的背后,是新區在營商環境打造、航空流量轉化、招商引資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4月,成都東部新區不僅迎來了2024成都世園會的開幕,也迎來了自己的“四歲生日”,并正式發布“成都世園主會場 天府空港未來城”的全新城市Slogan。
正如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規劃師、城市設計研究院院長匡曉明所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中國經濟的‘第四極’,成都東部新區正是這個圈的‘橋頭堡’也是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使命重大。”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在推介會現場,來自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東部新區的快速發展,有其獨特的方式和套路。“每個城市所面臨的發展境況并不相同,照搬其他任何地區的政策也未必妥當。只有因地制宜,尋找適合成都東部新區的發展方式,才是最好的。”
比如走進上海,力求以上海為圓心輻射撬動更多優質企業資源來到新區熱土投資興業;比如,將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始終貫穿成都東部新區建設發展的全過程等,都是具有新區特色的發展舉措。
“協同發展是區域內部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前提。既然是兩個不同的主體或者是多個主體之間的合作,一定要有互補,要使優勢互補能夠形成合力必須要協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聯盟執行主席任浩,站在協同的角度對本次推介作出分析。
體育強國建設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醫療和健身,無疑是重中之重。
當前,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以文體旅深度融合引領的體育產業則是上海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的賽道之一,這與成都東部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生物醫藥和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新區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牽引,成都東部新區正在打造一座專注科技成果轉化的“未來醫學城”。
“圍繞解決傳統藥械創新的臨床需求與供給側脫節等困境,未來醫學城以國家醫學中心為支撐,正在構建‘醫教研產’一體化發展體系。”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綜合部副部長、未來醫學城管理局局長李代偉在推介會上介紹。
探針資本合伙人黃廣杰在接受采訪時分析說:“生物醫藥的創新源頭是臨床需求。而成都高度集中的醫療資源,能夠為企業提供很強的臨床支撐以及廣闊的應用場景。在這個環境下,生物醫藥企業能夠快速找到核心發力點,從而更快實現一些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如果說醫療為健康提供了外部支持,那么身體強壯才是本錢。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為33008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5.9%。這一數據的背后,是公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視和對身體素質提升的追求。無論是年輕人熱愛的健身、騎行、馬拉松,還是中老年群體偏好的廣場舞、八段錦,都證明當前體育強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大運會是2023年成都的一大體育盛會。在此期間,成都住宿業、餐飲業銷售收入分別增長57%、42.3%。可見,體育產業落地成都東部新區,不僅能夠增強居民健身意識,對經濟發展也有極強的促進作用。
成都東部新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天府奧體公園管委會主任周世剛詳細推介成都天府奧體公園的戰略定位、區域優勢、產業前景及投資機遇。
在成都天府奧體公園文旅體專場招商引智沙龍上,上海體育大學教授、國際體育經濟學會副主席劉東鋒指出:“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升級和跨界融合,成都天府奧體公園正成為推動中國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興力量。”
力盛體育創始合伙人、CEO余星宇,結合運動銀行、運動處方及體育教育三大場景應用研發規劃西南布局。他強調:“天府奧體公園具有企業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體現在政策扶持誠意足、力度大;‘地利’則表現在區位優勢方面,居成都而不限于成都,依托機場、高鐵等立體交通樞紐,可幫助企業快速覆蓋西南市場;‘人和’則來源于體育學院、民航二所,為企業后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人才支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