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02 21:51:26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趙博淵
省級新區,常被認為是國家級新區的“預備隊”。有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省級新區的數量增至21個,分布在廣東、四川、山東等8個省份。省級新區的發展水平,也被視為各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參照。
在8月1日舉行的2024成都東部新區深圳專場城市價值推介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和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指出,在全國各省中,四川十分敢于和善于利用新區體制推動發展,推進了4個省級新區建設,成都東部新區正是其中的一個重點。設立4年來,成都東部新區利用新區體制,不僅重塑空間資源、完善產業空間布局,還在推進構建更為高效的創新和產業生態。
陳憲格外強調創新和產業生態的價值。在會上,他對外展示了斯坦福大學創新經濟學手冊的一張創新生態圖。其中,除了產業鏈之外,創新企業與教育機構、供應方、金融機構、消費市場、政府機構、人力資本直接還存在著各類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等,共同構建成一個復雜的網絡體系。在他看來,成都東部新區的下一步發展將有賴于這一產業生態的構建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7月29日,《成都東部新區條例》在四川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獲表決通過,將于今年10月1日施行,以立法鼓勵改革創新。陳憲認為,通過地方性法規的形式,成都東部新區的創新體制將被更好地確定,未來,創新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效率也將進一步提高。
NBD:您曾指出,四川擅長利用新區體制推進創新發展,成都東部新區建設正是極具代表性的案例。不久前,《成都東部新區條例》通過,在您看來,其將如何助推成都東部新區的進一步創新?
陳憲:從1990年浦東新區開始,到目前為止全國共設立了19個國家級新區。一方面,新區在體制上突破原來行政區劃限制,在空間上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其落腳點是產業發展。
四川十分重視新區體制,先后批準了4個省級新區,在成都就是東部新區。它最大的優勢是打破原來行政區劃界限,在更大的空間范圍里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產業生態和產業體系。
目前,四川通過《成都東部新區條例》,用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新區創新體制加以更好地確定,也能提高現實中創新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效率,對于新區的發展是非常及時到位的。
NBD:產業生態打造是新區創新的一大重點。在您看來,成都東部新區是如何利用新區體制構建產業生態的?又有哪些進一步突破的空間?
陳憲:基于近些年的研究,我們發現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城市或者區域都存在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了比較好的創新和產業生態。產業發展上游要靠創新,并從創新生態的構建到產業生態的構建。第一,從企業層面來說,首先是“0到1”的創新企業,當這些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產品或者服務,那么它就成為“1到10”“10到100”的企業,即標準企業。
此外,中國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在推進轉型升級,很多制造或服務企業轉型為科技型企業。比如,華為原來是通訊設備的制造商,騰訊最早是社交服務提供商,現在都成為科技型企業。
這些企業就是產業生態里的物種。一個好的生態勢必有很多高質量物種,尤其是能夠居于頭部或者鏈主,并推動產業鏈向上、向下延伸,延伸出很多配套主體。
第二,就像自然生態有各種生物鏈和食物鏈,并通過各種鏈將各類主體連接起來,創新產業生態也有上下游各種產業鏈,有配套產品鏈、服務鏈,各種鏈相對完整、具備各自的有效性。鏈條的發達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效率。
第三,還有很多相關主體,比如金融機構、教育機構、研發設計機構。從生態角度講,這些機構為物種提供養料。比如創新企業沒錢不行、還要燒錢,金融服務能給企業前期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也需要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辦事便利,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鏈。
成都這些年發展比較快,表面上看是人口增長快、吸納大量人才,產業增長也快,深層來看則是有一個好的生態推動產業發展。我經常說,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是人才的“巢”,有好的產業,人來了才能獲得收入,維持體面生活,成都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成都東部新區是成都推動產業發展、構建產業生態和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點,未來將是成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的重要承載地。比如成都未來醫學城能夠推動幾方面的融合,一個是現代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另一個是創新各個環節的融合創新,構建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實驗開發研究、到最終量產的創新鏈,推動創新環節的融合。雖然現在成都東部新區剛起步,規模還不大,但是利用現有條件,發展機會很大。
NBD:您曾提到,成都正處于“由大到強”的發展階段。目前,成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裝備制造萬億產業,在您看來,成都東部新區將如何助力成都產業提檔升級?
陳憲:城市做強產業,根本在于企業。比如合肥,這兩年是所謂“創投之城”,就引進了很多企業。我調研發現,合肥會在深圳招安徽人創辦的企業,從人情的角度招引,也看產業是否適合合肥。同時,合肥將招商和投資結合起來。原來招商都是給土地,現在新興產業主要還是需要投錢,地是產業化以后的事情。因此,要把招商和投資結合起來,既有風險投資的性質,也有產業投資的性質,這樣,招引成功以后地方政府就積累了一些財力,后續招投力度就能更大。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合肥很多企業都是有一部分在深圳、有一部分在上海、有一部分在蘇州,因為合肥屬于長三角地區,南京科研力量很強,蘇州工業區也有很多產業資源。
成都東部新區以后也是這樣,我們有厲害的企業,一定要利用外面的資源,特別是創新資源,僅靠本地資源要做強做大企業肯定是不夠的。要用這樣一種模式,基地在成都,研發部門建到大灣區的深圳,建到上海、蘇州、南京這些地方去,建立緊密的合作。同時,也要利用人脈資源,中國是一個親情社會,四川也有很多在外面做得很大很成功的企業,鄉情總是在的。
從全國區域產業格局來說,其實每個地方承擔什么功能是不一定的,哪里主要承擔研發,哪里承擔制造,哪里承擔市場,企業都是根據實際情況布局。換句話說,要為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產業資源、市場資源,并且找到更好的模式、一種更加開放的模式,甚至跟國際合作。比如深圳,很早就把孵化器搬到硅谷、德國。成都本來就是一個開放包容、得風氣之先的地方,我相信成都東部新區在這方面也會做得很好。
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城市群中,大灣區與成渝地區距離相近。大灣區產業資源、創新資源豐富,和成都東部新區能有更好的互補和互動,產業鏈和配套鏈里可以發現很多合作的空間,在強鏈補鏈延鏈里可以找到很多機會。此外,包括北京、上海、蘇州、南京,也會有很多合作機會,成都東部新區就要把平臺和把生態做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