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 2024-08-06 09:57:32
這是四四方方的老北京四合院,這是造型獨特的福建土樓,這是綠樹掩映的川西林盤,這是冬暖夏涼的陜北窯洞,這是湘桂地區的吊腳樓,這是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居……人們一磚一瓦、一榫一卯把它們建造出來,成為幾千年來為我們遮風擋雨、延續文明的棲身之所。人類未來的家園如何建造?8月3日的《四川新聞聯播》帶你認識一位特別的建筑“師傅”。
這個“師傅”來頭不小,體重幾百噸,有著大塊頭,卻又能飛檐走壁,幾十層樓一口氣說上就上;不僅依靠全封閉的造型,讓人身在高空卻如履平地,噴淋系統還能降溫、養護多效合一;除了大幅降低安全風險,它還能最快3天蓋出一層樓,用實力展示“雨后春筍”般的蓋樓速度。
這個“師傅”的全名叫“雙平臺工業化造樓機”,這次在成都蓋樓也是它首次亮相。一棟總高25層的樓房,覆蓋4層樓的上層平臺,頂升20次就可以完成主體結構建造;而下層平臺同步開始外墻施工,工作效率直接拉滿。
除了“雙平臺工業化造樓機”,由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造樓機家族”還有不少成員。在海南中心、北京民生銀行、南京江北金融中心這些超高層建設項目中,空中造樓機當仁不讓占據C位;而住宅造樓機則把傳統粗放的現場作業環境轉變為集約化的類工廠式生產,讓100至200米的普通高層建筑建造方式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綠色化。未來,你的家就可能就出自于“它們”之手。從“空中工廠”到“建造天梯”,“造樓機家族”正在不斷推動建筑業向智能建造的時代邁進。
記者:沈宇波 王偉
來源:四川觀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