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06 13:27:26
每經評論員 杜宇
在資本市場上,誠信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然而,對于復旦復華(SH600624,股價3.5元,市值23.96億元)而言,這一“資產”似乎早已蒙塵。8月5日晚間,復旦復華公告,因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對其立案調查。這一事件不僅是對復旦復華當前經營狀況的考驗,更是對其曾經長達十年財務造假歷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復旦復華的公告雖然試圖平息市場波動,聲稱公司運營未受影響,并將全力配合調查,但投資者的信心卻難以因此而恢復。8月6日,復旦復華“一字”跌停開盤。畢竟,這家公司曾經連續十年財報虛假記載,其信譽早已受到嚴重質疑。此次證監會的立案調查,無疑是對復旦復華治理結構和信息透明度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就在不久前的3月18日,復旦復華因虛假記載等行為,已收到上海證監局的責令改正措施。而如今,隨著證監會的進一步介入,市場對復旦復華的疑慮進一步加深。2013年至2017年間,公司通過不正當手段解決參股公司的歷史宕賬問題,涉及金額高達7500萬元,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法律法規,更損害了投資者的根本利益。
面對即將到來的證監會調查,復旦復華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虧損在2250萬元至1500萬元之間,在這種背景下,復旦復華的“自救”之路顯得尤為艱難。
對于復旦復華而言,重建市場信任的道路漫長而艱難。公司需要從根本上改善治理結構,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實性。
投資者在面對復旦復華這樣的案例時,更應保持警惕,深入分析公司的長期價值和潛在風險。在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的完善性得到實質性提升之前,市場的疑慮難以完全消除。復旦復華能否走出歷史的陰影,重拾市場的信任,這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