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08 08:16:05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8日消息,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8月7日表示,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的規定,他將召集一個緊急委員會,以就目前在非洲暴發的猴痘疫情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向總干事提出建議。
據介紹,此次非洲的猴痘疫情始于剛果民主共和國,但最近已向鄰國蔓延。當前疫情涉及的猴痘病毒是1b型變異病毒,其致死率高于之前流行的猴痘病毒。
另據新華社8月2日報道,非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7月3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以來,非洲新增猴痘病例較去年同期激增160%。衛生官員警告,由于缺乏有效治療方法或疫苗,猴痘病毒在非洲國家進一步傳播的風險高。
報告說,自今年年初至7月28日,非洲共報告14250例猴痘病例,其中包括2745例確診病例和11505例疑似病例,總數較去年同期增加160%。
非洲疾控中心說,今年已有10個非洲國家發現猴痘病例,其中布隆迪和盧旺達均為首次報告。
此外,中非共和國衛生部7月29日證實,該國猴痘疫情已蔓延至人口稠密的首都班吉。肯尼亞衛生部7月31日通報,在肯尼亞南部發現一例猴痘病例。
非洲疾控中心說,剛果(金)猴痘疫情尤為嚴重,該國今年報告病例數占非洲病例總數的96.3%,死亡病例數占比為97%。另外,非洲猴痘病例死亡率約為3%,“比世界其他地區高得多”,而剛果(金)病例死亡率可能高達10%。在剛果(金),近70%的病例為15歲以下兒童,這一群體在該國死亡病例中占比達85%。
世界衛生組織7月11日警告,一種更加致命的猴痘病毒新毒株正在剛果(金)快速傳播。據法新社報道,這種新毒株為猴痘病毒“分支I”的變異株“分支Ib”,去年9月開始在剛果(金)傳播,最初在性工作者群體中蔓延,現已波及其他群體。
1970年剛果(金)發現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后,病毒主要在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區流行。2022年5月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猴痘疫情。世衛組織同年7月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直到2023年5月才解除這一狀態。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病。猴痘的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感染者會出現發熱、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隨后在面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皮疹,并逐漸發展為膿皰,持續一周左右時間,之后結痂。病例出現癥狀后至皮疹結痂自然脫落前具有傳染性。
感染猴痘后如何治療?密切接觸者是否需要集中隔離?
目前針對猴痘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支持,發燒就使用解熱藥物,有明顯的疼痛則使用一些鎮痛藥物;另外,要做好皮膚護理,避免繼發的皮膚細菌感染。
去年7月14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組織相關專家針對公眾關注的“猴痘”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應急中心有關專家介紹:
猴痘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及時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如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病變部位已結痂,可轉為居家隔離治療,直至皮疹結痂自然脫落后,再解除居家隔離;對病情較輕且具備居家隔離治療條件的病例,經醫療與疾控機構聯合評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離治療方式。居家隔離治療期間,病人要單人單間居住,避免與家人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做好污染物消毒,非必要不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的話,應著長衣長褲、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場所。
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不需要集中隔離。疾控機構判定密切接觸者后,會指導其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健康監測期限為最后接觸病例之日起21天。密切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可正常生活與工作,但要避免與他人發生性接觸,避免捐獻血液等;堅持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和癥狀監測,出現不適癥狀應當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猴痘防控要點:
1.注意手衛生
猴痘病毒為DNA病毒,耐干燥,在衣被等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且病毒可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日常生活中應做好手衛生,避免污染物品通過手作為媒介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
2.避免接觸傳染源
避免與發熱伴皮疹、淋巴結腫大病例密切接觸。與伴侶發生性行為前,應檢查對方體表有無皮疹,尤其是隱私部位有無皮疹。
3.及時就診
建議皮疹伴淋巴結腫大,尤其隱私部位長皰疹的市民到正規醫院就診,醫生會通過流行病學史、皮疹的特點進行判斷,符合疑似病例,醫生會采集咽拭子、皰疹液、血液開展猴痘病毒相關檢測,進一步明確診斷。
4.配合隔離和健康監測
根據《猴痘防控技術指南》,病例應到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應加強自我健康監測,監測期間可正常生活與工作,須避免與他人發生性接觸、避免捐獻血液等,同時堅持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和癥狀監測,出現有不適癥狀應當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