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4 18:50:33
每經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張靜
歷史一幕,西安10億基金南下大灣區投資。
根據官微公示,西安市工業倍增引導基金(以下簡稱:工業倍增基金)擬出資10億元,投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粵港澳科創基金)。
10億元不是個小數目。根據設立方案,工業倍增基金總規模100億元,其中還有70%原則上應優先投資于本省、市重點產業及上下游項目。因此投向外省的這10億“決心”,不可謂不大。
而在這個時間點,西安選擇工業倍增基金,目的地選擇在大灣區,到底所為何事?背后又反映出何種變化?
根據官網顯示,其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聯合中央企業、科技龍頭企業、地方政府共同發起,落戶廣州市開發區,是目前經批準設立的專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關鍵領域的戰略投資基金。2021年11月份正式設立,基金總規模1000億元,首期規模200億元。
目前,粵港澳科創基金出資額為90.04億元,最大的LP為廣州國資,出資占比73.30%。合肥國資和北京國資是小的LP,比亞迪也(002594.SZ)出資了1.11%。
在投資方面上,其提到了發端于陜西的“硬科技”名詞。該基金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發力“硬科技”,孵化科創苗子,轉化科技成果,全力支持廣東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全力支持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網
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已經投了安徽、廣州、上海的一些科技企業,重點投向國內外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碳中和關鍵技術及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基建等科創關鍵領域。
而粵港澳科創基金與西安早有結緣,在官方層面交流、合作逐漸頻繁。
2023年11月21日,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方紅衛會見大灣區基金董事長張新海一行。雙方表示,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科創平臺建設、重點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強務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持續激發西安創新發展動能,攜手實現互利共贏。
雙方“一把手”見面后,合作也開始走向實質層面。在本次10億元擬入股前的2024年4月26日,西安市國資委綜改專班曾與粵港澳科創基金就國電投異質結電池項目座談交流,粵港澳大灣區基金表示將重點投資該項目。當時,工業倍增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西安產業投資基金相關人員也參與了會議。
不過,作為創投機構,粵港澳科創基金幾乎沒有涉及陜西的股權投資項目。根據企業查詢平臺,該基金涉及對外投資(間接)283起,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均超過40起,而陜西僅有3起,均為所投公司在陜西設立的子公司,間接持股比例不超過1%。
再說回西安,本次10億入股究竟所為何事?
根據公告,本次南下大灣區是工業倍增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2024年第二次會議決策的結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西投控股官微上找到了2024年第二次投資決策委員會會議的內容,其中主要有三點:招商、招商、還是招商。
文中提到,市財政局、市投資合作局及市工信局有關同志充分肯定了工業倍增基金的有關工作,并表示,要進一步鍛煉工業倍增基金的項目管理團隊,充分發揮工業倍增基金“資本招商”的重要功能。
“前期,工業倍增基金已與市級有關部門、開發區形成了招商合力。未來,市級部門、市級國有企業及開發區要加強互動,建立合作溝通機制,真正探索出一條市場化的資本招商路徑,招引強鏈、補鏈企業,為我市工業發展添加動力引擎。”
將“資本招商”被擺在了最前沿的位置,對工業倍增基金探索市場化、鍛煉管理團隊提出了新要求……這是否也與地方政府招商模式的“巨變”相契合?
8月1日,《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明確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到,“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
很長一段時間,稅收獎補都是地方政府招商的利器。根據過往經驗,很多南方的企業到北方投資,一方面是沖北方的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沖著優惠類政策,一些欠發達地區依賴稅收掛鉤的財政返還政策,形成稅收洼地進行招商,但也對當地財政造成很大負擔。
而現在,扎扎實實地做大支柱產業、做好營商環境、研究好“資本招商”“產業鏈招商”,或許是條破局之道。
圖片來源:西安經開官微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表示,目前陜西招商仍然過多依靠稅收等政策,尤其是西安以外的地級市,吸引企業的條件有限。未來可以依靠資本招商、研發實力等優勢進行招商。
工業倍增基金,就是西安市創新財政資金支持工業發展的方式之一,去年4月設立,總規模100億元,主要目的是壯大當地支柱產業及產業鏈水平提升。
在設立方案中,西安市給予工業倍增基金的自由度是非常高的:由基金管理機構按照市場化方式進行獨立運作和自主決策,提出了“四不”,即政府部門不進行項目投資運作環節的審批和政策性審查,不干預基金市場化運作,不參與基金投資決策,不指定具體投資項目。
對此,記者致電工業倍增基金、粵港澳科創基金,但截至發稿未獲明確回復。
再討論一點,為什么是工業倍增基金,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點?
關心西安的朋友或許都注意到,西安上半年GDP增速放緩(同比增長2.2%),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831.78億元,增長0.7%)值得關注。
上半年,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數據顯示,六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6%,高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2.4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西安上半年下降5.8%。1-5月,西安工業投資速度下滑了8.5個百分點,二產投資速度下滑8.4個百分點,下滑趨勢亟須扭轉,上半年表現較好的省、市,總體上都呈現出第二產業增速快于一、三產業,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國內2024年上半年第一、二、三產業同比分別增長3.5%、5.8%、4.6%,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2.6%。
這也再次證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重要增長引擎,工業穩則經濟全局穩。
圖片來源:西安發布
此外,制造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陣地。各地都處于工業產業結構升級、提擋換速的關鍵時期,集成電路、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高端制造業涌現,在這個節骨眼,西安作為陜西龍頭必須迎頭趕上,沒有別的選擇。
屈放表示,西安的優勢在于制造業與科研實力,但近年來商業化不足與人才流失導致制造業利潤率下滑,研發實力無法有效轉化為產業成果。其次近年來單純依靠稅收減免或者土地撥付的招商方式,無論是政府財政壓力還是招商效果(容易導致候鳥型企業)都有限,通過資本招商的方式更容易精準化對標企業資源,也更容易與當地產業相結合。
2024投資決策會議中就提到,工業倍增基金的投資進度、投資節奏仍需加快,其將加強與各合作方之間的溝通合作,加強區域產業聯動。
“大灣區的產業結構和高端制造業正符合工業倍增基金的投資方向。加之高度的商業化運作,不僅能夠提升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也為未來基金控股的企業回投西安奠定基礎。”屈放表示。
記者注意到,陜西及西安正多方面加碼招商,尤其是工業領域。
今年以來,西安先后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舉辦了多場投資交流、產業推介大會。根據西安日報,今年1月至6月,西安市實到外資5.62億美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6.4%;實際使用內資784.67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62.6%。西安招商引資省考指標實現“雙過半”。
陜西省亦正在強化工業領域招商引資。日前,省工信廳印發《陜西省工業領域重點產業鏈招商引資工作方案(2024年)(試行)》,其中提到,擬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舉辦多場重點產業鏈整體推介活動;今年招引和對接各類產業鏈項目不少于200個,投資額不少于1500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西安經開官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