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4 22:00:0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顯示,中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持續上升,近年來中青年人群及農村地區高血壓患病率上升趨勢更明顯。對于中青年患高血壓的比例逐年上升,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李萍表示,這多數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久坐不動、快餐文化、肥胖、睡眠不足等。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文多
近日,《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新版《指南》)正式發布,這也是時隔6年后的首次更新。新版《指南》顯示,中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持續上升,近年來中青年人群及農村地區高血壓患病率上升趨勢更明顯。
新版《指南》最重要的更新和修訂在于高血壓診斷、生活方式干預、治療藥物創新等。在大眾普遍較為關注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方面,盡管此次新版《指南》中的高血壓診斷標準仍為“≥140/90mmHg”,但診室血壓和診室外的動態血壓、家庭血壓,都被列為高血壓診斷和療效評估的血壓測量方法。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李萍也參與了新版《指南》的修訂。8月13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李萍表示,公眾對于高血壓這一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還存在很多誤區,很多人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得高血壓。新版《指南》顯示,中青年患高血壓的比例逐年上升,李萍認為,這多數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久坐不動、快餐文化、肥胖、睡眠不足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李萍介紹,高血壓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根據全國死亡調查數據,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占總數45%以上,而高血壓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的病因復雜多樣,包括遺傳因素、高鈉飲食、肥胖、心理壓力、生活節奏快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病因明確的繼發性高血壓,如腎功能不全、內分泌疾病、血管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都可能導致繼發性高血壓。
李萍強調,高血壓又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因為很多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癥狀,直到出現并發癥時才會察覺。高血壓可能引發心臟、腦血管、腎臟等器官受損害,如冠心病、心衰、腦出血、腎功能不全等,其造成的危害影響非常廣泛。
新版《指南》顯示,我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持續增高,尤以中青年明顯。數據顯示,1991年到2015年間,60歲至79歲、40歲至59歲、20歲至39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均明顯升高。尤其是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的增幅最大,且男性高血壓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
對此,李萍認為,我國高血壓疾病的患病年齡前移,主要還是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比如久坐不動、飲食上的快餐文化、肥胖、不愛鍛煉、熬夜等。“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會關注自身血壓情況,經常會檢測然后從生活方式上調整,但年輕人血壓高的情況往往容易被忽視。”她說道。
李萍對記者表示,新版《指南》推薦所有高血壓患者應進行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血壓正常高值的人群,尤其應該重視改善生活方式,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生活方式的改變仍然是高血壓防治的基石,新版《指南》對此給予了更高的關注:首先是要健康飲食,減少攝入鹽和飽和脂肪,增加攝入蛋白質、優質碳水化合物、鉀及膳食纖維;其次,建議所有吸煙者戒煙,盡量避免使用電子煙,以減少隱蔽性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指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此外,減輕精神壓力亦是重要舉措,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和冥想、瑜伽、深呼吸練習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指南》在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章節中新增了關于睡眠的相關建議,高血壓患者應保持健康睡眠,改善睡眠障礙。新版《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晚睡眠時間為7~9小時,確保睡眠質量,按時作息。
藥物治療方面,李萍表示,最新的研究證據為高血壓治療提供了更多詳細的推薦和說明,特別是在一些創新藥物使用方面。例如,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已在臨床上被證明有效,在近些年的高血壓專家共識中,它也被推薦用于高血壓治療。此外,新的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也被引入,這是近年來基于越來越多的證據而獲推薦的新藥物。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中,這些藥物還未被提及。
新版《指南》還推薦了非藥物治療的方法,腎交感神經消融術(RDN),為部分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
此外,新版《指南》還將一些有證據支持的中藥納入到高血壓的治療方法中:對于正常高值血壓需要藥物治療者以及1級高血壓患者可以考慮應用具有平肝潛陽等功用且有循證證據的中成藥(如天麻鉤藤顆粒、松齡血脈康膠囊等),以改善高血壓相關癥狀,并起到一定的輔助降壓作用,也可以作為常用降壓藥的聯合用藥。“這體現了中醫藥在我國診斷治療中的獨特性,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李萍表示。
高血壓診斷標準一直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2022年末,曾有多家學術機構聯合發布疾病指南,建議將中國成人高血壓的界定標準從原來的≥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由于這一標準的下調意味著新增2.45億高血壓患者,一時引起廣泛熱議。
“我們在討論高血壓時,往往會遇到一個敏感問題:到底什么時候才算是高血壓?是≥140/90mmHg,還是≥130/80mmHg?”李萍表示,事實上,當血壓在130/80mmHg及以上時,這種血壓水平已經不理想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還未達到現行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也應該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進行干預。
此外,對于高血壓的控制目標,現在的要求更加嚴格。李萍介紹,即便是老年人,如果能夠耐受,也應該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對于更加虛弱的患者,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也變得至關重要。“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這不僅對患者的健康管理至關重要,也有助于減少高血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李萍表示。
新版《指南》推薦,診室血壓、家庭血壓和動態血壓水平均可作為高血壓診斷的依據。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診室血壓≥140/90mmHg;或家庭血壓≥135/85mmHg;或24h(編者注:24小時)動態血壓≥130/80mmHg,白天血壓≥135/85mmHg,夜間血壓≥120/70mmHg。”
圖片來源:《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截圖
李萍向記者解釋說,新版《指南》重視家庭血壓和24小時動態血壓等測量標準,旨在更全面地評估患者的血壓情況,避免單純依賴診室血壓導致的誤診或過度治療。
“在高血壓的診斷中,診室血壓的測量一直是最重要的標準。”李萍表示,這次新版《指南》在這一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她分析說,盡管診室血壓的標準仍然是≥140/90mmHg,但需要明確的是,診室血壓測量僅反映了一個時間點的血壓情況,而且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舉例來說,許多患者在診室測量時血壓較高,可能是由于緊張,但在家中放松的環境下測量時卻是正常的,這種特殊的血壓增高現象又被稱為“白大衣高血壓”。因此,僅依靠診室血壓來診斷高血壓,可能會導致過度治療。
與之相對的還有一種情況是“隱匿性高血壓”,即患者在診室中測得的血壓正常,但在家庭或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時,血壓卻偏高。這種隱匿性高血壓同樣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如果僅依賴診室血壓,就可能忽略了這些潛在的隱患。
技術的進步為血壓管理提供了便利。李萍注意到,新版《指南》還特別提到了自動診室血壓測量和穿戴式設備的應用。在互聯網和智慧診療時代,這些新技術可以幫助患者更客觀、更全面地監測血壓,包括家庭血壓、清晨血壓以及夜間血壓等,這對于預防中風和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多維度的血壓監測,才能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血壓狀況和健康風險,從而提供更全面的治療和管理方案。”李萍認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