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6 19:01:17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裴健如
“今年上半年,我們店平均每個月都要虧損100萬~200萬元,從7月以后情況好了一些。從業十幾年,沒有經歷過這么大的壓力。”日前,一位豪華品牌汽車經銷商的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奈道。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近期發布的2024年7月“汽車經銷商庫存”最新一期調查結果顯示,7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50,環比上升7.1%,同比下降11.8%,庫存水平處于警戒線位置,在7月有6個汽車品牌的庫存系數已經超過2個月。
事實上,在“價格戰”之下,經銷商經營狀況不及預期、新車利潤空間壓縮、庫存積壓和市場需求疲軟,已經成為當前行業的共性問題。“庫存壓力”“現金流危機”“虧錢賣車”……這些壓力成了國內汽車經銷商今年最大的困擾。
多家品牌經銷商陷生存困境
“越賣越虧,有些經銷商甚至選擇不(虧損)賣車了,但大部分的經銷商還是盡可能去跟進‘價格戰’賣車,畢竟虧損一些賣出去總比壓庫存要好。一方面能回籠部分資金,另一方面也能完成主機廠的考核目標,拿到一些返點。”某自主品牌的汽車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
一位合資品牌工作人員則向記者透露,和往年相比,今年以來,因主動或被動的原因退網的門店確實變多了。
日前,一份網傳的湖南省經銷商致北京現代的函流傳于網絡。有9家汽車經銷商在信函中表示:“鑒于湖南省區域全體經銷商庫存壓力極大,經營非常困難,虧損非常嚴重等因素,湖南全體經銷商一致要求,自2024年8月8日起暫時停止向貴公司提車,并不再接受貴公司自動配送的車輛,否則,一切后果由貴公司承擔。并由貴公司立即解決好湖南區域經銷商現有的庫存,以及兌現此前全部的承諾和獎勵政策。”
事實上,今年以來,從年初廣東永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被曝出旗下多家4S店倒閉,至今年7月大型區域性汽車經銷商江蘇森風集團有限公司被傳出財務危機,汽車經銷商陷入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天意 攝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綜合預計,7月,國內乘用車終端銷量約175萬輛,測算出7月末汽車經銷商庫存總量約260萬輛,渠道總庫存有所上升。分品牌來看,高端豪華及進口品牌庫存系數為1.38,環比上升34.0%;合資品牌庫存系數為1.63,環比上升14.8%;自主品牌庫存系數為1.47,環比下降3.9%。
由于經銷商模式是屬于重資產模式,一旦經銷商出現問題,就會產生所謂的“灰犀牛”效應,帶來庫存車輛及售后備件處理、主機廠返利、客戶權益、員工遣散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今年,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代表廣大經銷商提出呼吁,建議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汽車流通行業營商環境建設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汽車主機廠高度關注經銷商生存問題,建立公平、透明、簡單、高效的經銷商退網機制。
廠家已開始為經銷商減壓
“經銷商對主機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產,也是能否賣好車的關鍵。整個合資品牌經銷商的情況都不樂觀,這是事實。對車企而言,企業調整的第一步就是把渠道的生存問題解決掉。我們在幫助他們清庫存,減輕經銷商的壓力,把經銷商的體系穩定住,把他們的活力和信心提升上來。”一位合資品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事實上,一些品牌早已經開始行動。比如,今年7月,寶馬經銷商進行了一波價格回調。當時就有寶馬4S店的銷售人員向記者解釋稱,今年6月過完,全國經銷商開會復盤時發現各家的經營情況都不樂觀。因此,主機廠下調了各個門店的批售任務,從而緩解經銷商的經營情況,也保證市場份額和服務水準。
上述豪華品牌汽車經銷商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展示了該門店的庫存車輛表格并表示,和之前相比,目前無論是在店的車輛還是在途中的車輛都已經在一個相對可控的狀態了。
“我們不僅在清經銷商的庫存,讓他們經營情況更加健康,也在進行渠道的梳理。比如,某些地區,汽車經銷商的門店過多,可能會關閉一部分,反而一些二級經銷商的潛力可以進一步挖掘一些,或者升級一些門店,使得渠道布局更加合理一些。”上述合資品牌工作人員表示。
此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分析顯示,8月汽車經銷商的壓力或將得到部分緩解。“盡管多數車企放高溫假,生產量有所減少,但銷售端受以舊換新政策加力的催化作用,以及開學季的購車需求,車市旺季有望提前。汽車以舊換新支持資金逐步到位,地方疊加補貼政策陸續明確,加之樓市降溫和降息等釋放出一定的消費潛力,以及多款新車的市場投放,8月車市將好于預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認為。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也建議,未來汽車市場不確定性加大,經銷商要根據實際情況,理性預估實際市場需求,把降本增效放在首位,防范經營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