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21 20:05:05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手機行業的產業鏈條很長,相關的零部件很多,相關公司在這個方面目前還沒有很好地覆蓋。這表明在AI手機領域,盡管技術發展迅速,但在供應鏈管理和透明度方面,行業仍存在提升空間。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魏官紅
編者按
今年以來,監管層密集發布ESG信披相關文件,如《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北京、上海、蘇州三地也發布了ESG行動計劃等文件,愈發凸顯出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此外,A股短期賺錢效應持續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資本市場對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投資價值寄予厚望。為此,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策劃推出“A股十大熱門行業ESG信披觀察”,聯合萬得數據,以ESG相關績效和數據統計為分析工具,“數讀”各行業的ESG信息披露情況,旨在為市場提供更專業、客觀的ESG信披特征和趨勢分析。本期推出AI手機行業篇。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再到現在人工智能化,手機行業正在經歷第三次產業變遷。在蘋果、三星、谷歌等消費電子巨頭陸續向外界發布了AI手機產品或智能操作系統之后,國內相關手機廠商也紛紛加入這場市場爭奪戰中。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最新預測,2024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手機(GenAI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2.342億臺,同比增長363.6%,占到全年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19%。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根據萬得行業概念劃分,選取“產業主題類”的“AI手機”,共計89個成分股,從ESG相關報告披露率、可持續供應商披露率、研發投入、信息安全保護披露情況等6個數據維度,深入分析統計結果。
萬得數據顯示,當前該行業披露可持續供應商的公司只占2.25%。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手機行業的產業鏈條很長,相關的零部件很多,相關公司在這個方面目前還沒有很好地覆蓋。這表明在AI手機領域,盡管技術發展迅速,但在供應鏈管理和透明度方面,行業仍存在提升空間。
AI手機的核心技術包括AI芯片、AI模型以及操作系統的優化。因此,從產業組成來看,AI手機行業包含硬件和軟件,橫跨消費電子和人工智能兩個熱門領域。
對于該行業來說,ESG實踐尤為重要,因為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設計、制造到使用和最終報廢。企業需要確保其AI手機產品在環境影響、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達到高標準。例如,企業可能需要評估AI手機在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足跡,確保供應鏈的社會責任,以及在產品設計中考慮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
從ESG相關報告披露情況來看,目前行業披露率為57.3%,高于全行業水平。施懿宸認為,AI手機的ESG信披水平較高,一方面是產業鏈較長,不少供應商涉及海外代加工業務;另一方面是不少國內的手機廠商已經具備國際化市場競爭能力,業務出海需要符合其他地區對于ESG方面的監管。
數據來源:萬得
不過,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發現,AI手機行業的可持續供應商披露情況存在一定不足。萬得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整個行業披露可持續供應商的公司只占2.25%(注:2022年、2023年均只有兩家公司披露,但由于2023年有一家公司新上市,基數變大,所以披露率同比下降)。
數據來源:萬得
施懿宸分析表示,手機行業的產業鏈條很長,相關的零部件很多,相關公司在這個方面目前還沒有很好地覆蓋。這表明在AI手機領域,盡管技術發展迅速,但在供應鏈管理和透明度方面,行業仍存在提升空間。特別是在ESG標準下,如何確保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公平勞動和環境保護,是AI手機行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從已披露可持續供應商的這部分企業來看,可持續供應商占比超過60%,說明這些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采取了積極的可持續策略;同時,企業在響應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時,愿意采取實際行動,通過合作和共享信息來實現共同的目標。
作為技術密集型為主導的行業,AI手機對于研發投入的需求是巨大的。企業必須在AI算法、芯片設計、硬件集成等方面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突破,以確保其產品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萬得數據顯示,2021至2023年,AI手機行業的研發投入信息披露率均實現全覆蓋(注:數據來源為公司年報);并且投入逐年升高,從2021年的14.48億元增長至目前20.32億元,增幅為40.33%。
不過,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企業如何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也符合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標準?
在施懿宸看來,其中牽扯到科技向善和科技倫理的議題。比如,AI在帶來更多便利和體驗感的同時,是否也帶來更多社會問題?“科技創新,尤其是人工智能會帶來取代人工的結果。所以,我們在談行業公正轉型時,同樣需要發出這個疑問。”
“回歸ESG最核心的邏輯,以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例,這些目標旨在指引全球行動,實現環境保護、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的協調,確保所有人都能在和平與繁榮中共存。然而,在推動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審慎地平衡科技進步帶來的利益與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如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替代問題,確保科技的發展真正造福于人類,而不是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這需要我們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同時,對科技倫理和治理進行深入思考和不斷優化,以實現利大于弊的長遠發展。”施懿宸補充道。
數據來源:萬得
除了產品端的研發投入,消費終端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同樣是AI手機領域最核心的議題之一。
從統計結果來看,盡管2021年至2023年該方面信披率穩定增長,但目前整個行業進行相關披露的公司仍然沒有超過半數。
對此,施懿宸認為,現在很多App都需要授權個人信息才能使用,盡管這些用戶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但實際上企業對于這部分數據的用途和后續監管并不算完善,所以相應披露率不高,這是行業必須要重視和提高的方向。
數據來源:萬得
前文提到,由于身處科技前沿,AI手機對于人才的需求巨大,相應的薪酬水平也將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近三年AI手機行業所有公司都對員工人均薪酬情況進行了披露(注:數據來源于公司年報),且人均薪酬有一定幅度提升。
不過,單方面通過高薪水平吸引人才,對公司成本有一定影響,還將對整個行業的用人市場產生一定沖擊。施懿宸認為,對于這種需要高級人才的行業,薪水部分可以拆成工資和激勵,企業需要考慮在其中做一個平衡,這樣成本就能跟績效連接。
數據來源:萬得
除了薪酬水平,從離職率方面也可以看出AI手機行業的可持續性。
數據顯示,近三年AI手機行業的員工離職情況披露率逐年上升,行業平均離職率逐漸下降,這一結果跟幾年前互聯網行業高薪挖人,員工頻繁跳槽形成鮮明對比。
施懿宸分析認為,站在企業角度,AI手機對人才有高度需求,所以主動裁員的動力較小;站在員工角度,產業環境的表現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員工主動離職行為同樣也會降低。
不過,對于這種技術創新領域,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人才流動性低,將不利于公司或者行業的科技創新升級迭代。針對這個問題,施懿宸表示,AI手機行業存在“學習曲線”現象,如果沒有一定的時間積累和經歷,不利于研發工作。同時,他指出,團隊過于固化或者單一也不利于創新。“實際上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在于員工是否流動,而在于團隊是否具備多元性特點,比如不同性別和專業背景,這可能更利于創新和研發。”
數據來源:萬得
此外,施懿宸提到,在員工信息方面,“工作時長”相關的信披也同樣需要被企業重視和披露。“對于技術日新月異、不斷升級更迭的AI手機商業,可以想象在高強度的研發周期,可能會存在加班加點現象。人不是機器,隨著工作時長的增加,邊際產出并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所以這項議題應該得到更多關注。”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3124293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