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28 22:56:26
◎此前,愛美客和華熙生物被市場視為醫美企業的兩大標桿,前者面向B端(醫療機構)提供美容針,后者主要向C端(消費者)銷售護膚品,兩家公司掌舵人亦曾在不同場合表示業務聚焦的決心。
◎除了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市場供給側越來越擁擠,也是愛美客和華熙生物收入下滑的原因之一。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梁梟
在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引發“男性消費力”的討論后,在“女性消費力”集中的醫美市場,兩大巨頭在8月下旬先后發布了2024年半年度報告,數據卻有些慘淡。
今年上半年,愛美客的凈利是華熙生物的3倍有余,且利收“雙增”完勝后者的“雙減”,但與上年同期比,愛美客的收入、凈利增幅均明顯收窄,二季度業績已經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而且,從基本每股收益看,兩家公司的降幅均超10%,在二級市場的號召力較前兩年已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在競爭加劇的醫美市場中守住已有位置,華熙生物(688363.SH,股價48.29元,市值232.6億元)和愛美客(300896.SZ,股價137.22元,市值415億元)開始分別向醫療端產品和C端產品探頭,兩家公司的發展路線似乎正從相背變為相向而行,但醫美機構的價格戰、不斷加入的藥企對手,看起來并不好應付。
8月21日晚間,愛美客發布2024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5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2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53%、16.35%。次日,公司股價大幅下挫,截至8月28日收盤不足140元/股,較歷史高點跌去近八成。
與此同時,與愛美客并稱“醫美雙雄”的華熙生物股價也出現連續下跌。8月23日,公司發布2024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1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42億元,分別同比下降8.61%、19.51%。
增長失速是兩家龍頭公司股價下挫的直接原因。2023年上半年,愛美客的營收增速和凈利潤增速均超過60%,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增幅卻降到20%以下。隨著溶液類注射產品和凝膠類注射產品的增長放緩,公司二季度的營收、凈利潤增幅降至個位數,告別高增長跑道。
而華熙生物從“增收不增利”到“利收雙降”,只用了半年。如今“變革元年”過半,公司仍未扭轉僵局,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美妝退潮,公司護膚品業務失靈。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同比降幅分別約為18%和30%。
此前,愛美客和華熙生物被市場視為醫美企業的兩大標桿,前者面向B端(醫療機構)提供美容針,后者主要向C端(消費者)銷售護膚品,兩家公司掌舵人亦曾在不同場合表示業務聚焦的決心。
但在業績增長壓力下,補齊短板成了必選項。今年上半年,愛美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了“探索其他業務的可能性。包括C端的美護產品、體重管理、眼科等等”;華熙生物則在年報中坦言“內部組織管理滯后于業務的發展速度,組織管理有待提高,運營效率有待提升”。8月5日,公司宣布“注射用透明質酸鈉復合溶液”獲批上市,打破了愛美客“嗨體”獨占市場長達7年的局面。
8月26日,美唄聯合創始人張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一家企業,成立之初不管是to B、to C、還是to G,只要還在繼續經營、需要持續擴大市場,隨著業績的增長或下滑,補齊自身在其他領域的業務或開拓新的發展路線,都理所當然。
根據美唄平臺提供給記者的數據,近兩年平臺成交量逐漸復蘇并持續增長,細分的輕醫美機構、大型連鎖或集團化機構更受消費者青睞;從熱門機構的成交數據來看,玻尿酸、超聲炮、光子嫩膚等非手術類項目是消費者的熱門選擇。
但當細分賽道變成自己想進、別人想出的“圍城”時,增量還有多少?《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預計,2024年服務型消費修復,中國醫美市場增速可達10%左右,市場未來幾年內預計保持10%至15%的增長,比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的前5年市場增速減少了約10個百分點。美唄方面亦認為,未來幾年醫美賽道依然會保持增長,但增長的份額可能因為經濟、環境等因素不足預期。
隨著市場增長份額減少,“上游吃肉、下游喝湯”逐漸變為“下游價格戰,上游不好過”。無論是去年“雙11”期間的喬雅登“玻尿酸破價”事件、“99元的光子項目”,還是今年7月錦波生物對低價銷售醫美產品的互聯網平臺宣戰,都是醫美機構競爭壓力向上傳導的縮影。
未來,這樣的壓力可能更大。頂智醫美創始人王建中在公眾號發文提及,“上游一邊控價,一邊提價,想通過各維度控制中游機構,但機構生存太艱難了”“直播價賣得比很多醫美機構進貨價都低”“醫美價格戰只會繼續,是流量都會搶”。
除了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市場供給側越來越擁擠,也是愛美客和華熙生物收入下滑的原因之一。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近年來布局醫美業務的制藥企業眾多,如華東醫藥醫美板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48億元,同比增長10.14%。這些藥企多采取代理或收購的模式布局醫美賽道,業績兌現較快。
以華東醫藥為例,公司從2018年起耗資15.2億元收購英國Sinclair跨界醫美,獲得醫美注射填充類等產品,當年便產生國際醫美業務收入7601.99萬元,2023年Sinclair實現被收購以來首次年度盈利。
除了玻尿酸等普及度更廣的針劑產品,藥企們還將目光放到了肉毒素、埋植線,甚至減肥藥、光電醫美設備等產品上。根據美唄平臺提供的數據,對比去年同期,2024年C端消費者對于玻尿酸、超聲炮、水光、光子嫩膚項目的消費需求有顯著增加。其中玻尿酸成交額同比增長70%,仍占據微整注射主導地位;再生填充(如膠原蛋白)增長明顯,潛力十足。
這在一定過程上解釋了龍頭對膠原蛋白賽道的偏愛——從時間看,愛美客和華熙生物最近的收購分別發生在2023年10月和2022年4月,均進軍膠原蛋白領域。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進軍時間晚于錦波生物、巨子生物等細分龍頭,沒有復制在玻尿酸領域的先發優勢。張杰也告訴記者,目前膠原蛋白生產企業較多,但尚未形成絕對龍頭企業,未來擁有強勢產品、多渠道開發能力、品牌競爭力強的企業,才有可能占據行業龍頭地位。
“在傳統藥企、美妝集團等跨界醫美的情況下,醫美巨頭的現狀可以用‘群狼環伺’形容。”張杰表示,與藥企相比,醫美巨頭的優勢在于入局和布局早,除了擁有高精尖的研發實力及團隊,其核心業務領域也已占據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劣勢在于部分巨頭目前或增長放緩、或營收下降、或股價下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能導致用戶、市場、資本等對其降低信心或者持續不看好。
張杰認為,目前預判未來醫美市場的競爭格局還太早,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研發出真正有利于民、解決消費者核心醫美需求的產品或企業,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殺出重圍,重塑醫美競爭格局。
對于愛美客和華熙生物來說,防守的每分每秒都非常關鍵。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3140462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