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08 18:52:59
◎9月6日上午,以“AI醫藥革命:產業鏈創新之路”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正式舉行。多位學界、產業界的重磅嘉賓圍繞AI技術在藥物發現、個性化醫療、精準治療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深入探討了AI如何重塑藥物研發、生產、流通至應用的全產業鏈。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董興生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在醫藥醫療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與此同時,由于醫療醫藥的嚴肅屬性,AI技術也在醫療和醫藥領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9月6日上午,以“AI醫藥革命:產業鏈創新之路”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正式舉行。多位學界、產業界的重磅嘉賓圍繞AI技術在藥物發現、個性化醫療、精準治療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深入探討了AI如何重塑藥物研發、生產、流通至應用的全產業鏈。
在兩個半小時的論壇上,來自不同技術領域、不同產業背景,以及不同區域的聲音翻騰交匯。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在中國這片海納百川的創新熱土上,AI和醫藥融合發展的浪潮已經翻騰,也將繼續引領產業鏈創新之路。
從藥物發現到精準醫療,AI正在不斷突破傳統技術瓶頸,加速創新步伐,開啟醫藥產業的新時代。
通過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AI能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實現早期篩查與預測,提高診斷準確率。同時,它還能優化治療方案,實現個性化醫療,確保每位患者都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此外,AI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也加速了新藥的開發進程,降低了研發成本,為攻克疑難雜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AI技術正逐步成為推動醫療醫藥領域變革的關鍵力量,為全球人民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但與此同時,由于醫療的嚴肅屬性和新藥開發的高難度與高風險,AI技術也在醫療和醫藥領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探討AI技術在醫療醫藥領域的應用難點,提升AI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水平,9月6日上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正式舉行。
論壇以“AI醫藥革命:產業鏈創新之路”為主題,匯聚業內頂尖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聚焦AI技術在藥物發現、個性化醫療、精準治療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探索如何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藥物研發效率,滿足患者對高效、個性化治療的期待,深入探討AI如何重塑藥物研發、生產、流通至應用的全產業鏈。旨在通過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智能化轉型,為未來健康注入科技的溫度。
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發表了以“人工智能時代醫療新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為主題的主旨演講。
周漢民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周漢民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醫療產業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以構建新質生產力為抓手,更好地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是醫療大健康產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據他觀察,從最初的影像診斷、輔助診療、基因檢測,到近年來的藥物發現、臨床試驗、健康管理等,人工智能在提高精準度與效率、個性化治療、數據處理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必須用新技術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周漢民認為,構建醫療產業新質生產力主要可以從三個維度切入:其一是促進人工智能與臨床的緊密結合,提升精準度。其二是優化數據集和模型架構,提升適用性。其三是加強數據隱私保護,提升安全性。
對于外界有關人工智能發展是否會替代醫護人員的討論,周漢民表示,人工智能是醫護人員的重要助手,但醫護人員絕不會被替代。“人工智能無法復制醫生具有的情感美德,如同理心、同情心和人文關懷,醫護人員要正確看待并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在藥物研發領域,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程煒針對AI技術如何助力阿爾茨海默病(AD)藥物研發發表了主旨演講。
每3秒,全球就會多1位癡呆患者,其中約60%~80%會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預是治療關鍵,但在國內,AD患者的臨床早期就診率只有14%。程煒表示,這是因為AD起病隱匿,各階段生物學指標演化規律尚不清晰,早期風險識別模型的準確率與解釋性不足,導致AD的早期識別和預測非常困難,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單抗藥物等AD治療藥物的療效。
因此,獲取AD患者的非臨床數據,構建早期風險識別模型,是AI輔助AD早期預防和診治的關鍵,其中大數據和算法是兩塊重要拼圖。
今年7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團隊領銜,聯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馮建峰/程煒團隊,在Nature Human Behavior發表論文揭開了一種新生物標志物YWHAG的面紗。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在主旨演講中,程煒對相關研究進行了詳盡介紹。他表示,新型標志物的挖掘和早期識別離不開大數據和AI算法的助力。
程煒介紹,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領導的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依托華山醫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社區腦健康衰老隊列(head隊列),旨在在中國不同地區招募2萬名參與者,通過長期隨訪進行縱向研究,描繪個體從健康狀態逐漸發展到癡呆癥狀的全過程。
“有了大數據,也有了AI算法,我們做的就是通過它們發現AD診斷新型標志物。”程煒表示,AD從無癥狀期發展到有癥狀期大約需要20年,而腦脊液生物標志物在AD病程中最先發生變化,因此團隊的首個研究工作是聚焦大規模人群的腦脊液蛋白質組數據,并基于這些數據開發出一種生成分析算法,識別與AD相關的蛋白質。
在這一過程中,團隊從數千種腦脊液蛋白質中篩選出多個與AD顯著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基于一系列的研究,研究團隊構建了基于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通過效果值方法對蛋白質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結果與臨床發現高度一致。最終,團隊構建的預測模型能夠提前15年預測AD發病風險,為社區篩查提供了潛在可能。
“除了AD,我們還希望將模型推廣到其他老年疾病的風險預警。”程煒透露,目前團隊還構建了基于血液蛋白組學的多疾病早期預測模型、基于神經網絡的蛋白風險預測模型。他認為,未來通過數字化平臺和大模型框架,可以實現更多社區人群、更多疾病的早期預警和干預。
在主旨演講環節,美年健康董事長俞熔還以“AI賦能醫療:催化健康體檢新質生產力”為題分享了AI技術在體檢領域的創新應用。
俞熔在演講中提到,疫情后美年健康主要的資源和精力,除了投入在基礎運營、精細化提升、學科建設外,在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方面花也了很大的精力和投入很大的資源。
近五年來,美年健康研發的AI驅動的醫技云平臺,包括SaaS的扁鵲管理系統等,構建了AI基礎設施的網絡。比如扁鵲體檢管理SaaS云平臺,可實現體檢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通過PACS系統(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實現PACS影像線上存儲、歸檔和通信,提升影像閱片人工智能化水平;通過LIS系統(醫院實驗室信息系統),實現檢驗科信息管理智能升級。
俞熔稱,未來,希望基于美年的數據入口和流量入口,能夠在一些重點領域,包括重點學科的慢病管理、健康消費、保健品、保險、先進器械領域孵化出更好的生態,以及形成協同效應。
周漢民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復星醫藥執行總裁、創新藥事業部聯席首席執行官、全球研發中心首席執行官王興利則分享了AI+醫藥的研發生態能力。他在演講中表示,在藥物研發領域,量化決策環節和新藥研發成果率問題,仍是AI技術需要攻克的兩大難題。
以量化決策環節為例,王興利認為,通過AI工具在全球信息中提供一個量化的結論,“來幫助企業決策這個管線是不是要建,這個產品是不是要開發,可以把決策的成功率提升一些”。
在新藥研發成功率方面,他表示,新藥研發的每一個節點失敗率很高,為什么不成功?其中最簡單的原因是藥不對,機制不對。“但有的時候可能是個好藥,但病人選錯了;有的時候病人選對了,但終點選錯了;有的時候用藥的時間錯或治療的時間不對,種種人為判斷其實有很多的差異。”
“如果選擇錯了賽道、病人、靶點,選擇錯了終點,無論多有效,效率越高浪費越多。所以,將AI的力量更多發揮在提升新藥研發的成功率上。”王興利總結說。
在圓桌環節,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家任峰,訊飛醫療副總裁王瀟,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毛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治醫師張亞茹圍繞“AI為臨床醫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展開討論,對于AI在新藥研發、精準醫療領域的應用都進行了深入探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