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1 18:00:32
◎夏文波表示,虛擬電廠在數字技術層面已基本滿足要求,但是在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非技術層面的挑戰,比如如何激勵各方主動參與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運營的商業模式和機制。
◎夏文波強調,電力行業因為數字化轉型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提升,普通用戶也能感受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用能方式。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每經編輯 陳旭
9月7日至10日,以“轉型發展 綠色未來”為主題的2024全球能源轉型大會召開。
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強傳統能源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相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釋放能源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強化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有效提升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大會現場獲悉,在“雙碳”目標逐步落地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實踐中,當前很多電力建設行業創新和成功的案例均以數字化技術深度應用為基礎。
電力行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存在哪些難點?虛擬電廠是否存在技術層面的難題?數字化會如何影響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針對這些話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副總裁夏文波進行了專訪。
NBD:虛擬電廠與數字化技術緊密結合,但目前我國虛擬電廠還沒有取得較大的發展,您認為問題出在哪里?
夏文波 圖片來源:主辦方
夏文波:據了解,虛擬電廠在數字技術層面已基本滿足要求,但是在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非技術層面的挑戰,比如如何激勵各方主動參與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運營的商業模式和機制。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家庭或企業有20%到30%是可調節柔性負荷,那么如何設計一個有吸引力的機制,使其在負荷高峰時段參與調節,同時確保這種參與在經濟上是可行的,這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以華為園區的空調系負荷為例,它們已經實現了與深圳供電局虛擬電廠的合約參與,在高峰時段主動響應,為電力系統的平衡穩定運行作出貢獻。
然而對廣大的居民用戶而言,由于其電力消耗相對較小,如何設計一個既能激勵他們主動參與、不影響生活同時,又能確保他們獲得合理回報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對于電動汽車車主來說,他們可能會考慮電價機制和充電設施的可用性。例如,對于商業運營車輛如網約司機,他們可能會更關注電費補貼是否足以彌補其參與V2G(車輛到電網)的運營收益。
另一方面,隨著電池技術進步,未來充放電次數已經不會成為電池生命周期的障礙,反而私家電動汽車車主將成為V2G的主體,私家車主可能更愿意在非高峰時段主動參與車網互動,比如他們可以在早高峰參與削峰,深夜有序充電實現填谷,通過平衡實現“充電不用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發展,特別是氣象大模型的應用,結合氣象、節假日社會活動等對充電負荷特性按照臺區網格化進行負荷精準預測,將會更加促進車網互動的開展。
總的來說,虛擬電廠和車網互動的實現不僅需要數智技術的支持,還需要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以及對電池技術等其他相關因素的綜合考量。目前,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嘗試實施這些技術,雖然技術上的挑戰已經不大,但商業模式等仍然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的領域。
NBD: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當前電力行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存在哪些難點?為什么會出現這些難點?
夏文波:我們調查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電網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差異很大。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的供電可靠性、效率和線損指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領先的。這得益于該地區良好的經濟條件,以及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然而,即便是在這樣先進的地區,也面臨著極端天氣等不可預測因素的挑戰。
此外,不同地區在電網建設和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方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尼泊爾等水電資源豐富、電價低廉的國家,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這要求電網建設必須跟上這一變化。
每個國家和地區在電網尤其是配電網方面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但它們面臨的共同挑戰基本上都包括降低線損、提高供電可靠性、增加清潔能源消納比例以及支持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等。這些需求推動了數智技術與業務融合,其架構和解決方案的既有一致性,在具體問題和應用場景也存在因地而異。
NBD:未來電力行業數字化會如何影響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
夏文波:電力行業因為數字化轉型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提升,普通用戶也能感受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的確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用能方式。
數字化不僅僅是技術的運用,它更是一種深刻的業務賦能,能夠降低線損,提升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并增加綠色能源的使用。然而,真正的數字化轉型遠不止于此,它還涉及技術架構和生產關系的重構。
以低壓業擴安裝更換電表為例,我們在廣西利用AI+ISDP(數字化現場作業平臺)的數字化作業的應用,使得原本需要幾個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省去3/5的相關人力成本,并通過流程優化大幅縮短時間,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真正實現給基層減負。
但這并不意味著員工被淘汰,而是通過轉崗賦能,讓他們從傳統的工作轉向不斷增長的設備管理和資產管理,個人價值因為數字化賦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未來如何將數字化的能力賦能給我們的一線員工,把數字化的能力真正掌握在業主手中,也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未來,隨著配網的網格化推廣,供電所的責任和工作壓力將增大,對基層單位具備相應的數字化能力也提出了更多要求。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每個供電所能夠根據個性化需求進行“一臺區一策略”運行管控,就像智能手機的個性化應用一樣,實現軟件定義臺區、軟件定義供電所,從而在統一管控的同時滿足臺區特定業務的差異化需求。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