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3 10:54:12
9月12日,亞洲信用評級業北京峰會由亞洲信用評級協會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中誠信國際董事長閆衍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的科技型金融公司應運而生。這些公司所從事的業務與評級機構從事的工作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且在技術上可能領先傳統的評級機構。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所謂的技術危機。
每經記者 張宏 每經編輯 馬子卿
9月12日,亞洲信用評級業北京峰會由亞洲信用評級協會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本屆峰會的主題是“科技創新與全球變革重塑信用評級。”
中誠信國際董事長閆衍在致辭中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升級,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全球金融市場也經歷了劇烈波動。這些復雜且多變的因素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各國的經濟發展路徑,也對信用評級行業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信用評級行業必須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以促進其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亞洲信用評級協會作為亞洲地區唯一的信用評級機構國際組織,此次大會邀請了來自亞洲14個國家的25家評級機構代表。希望通過此次峰會,加強亞洲信用評級機構之間的交流,推動亞洲信用評級的國際化進程。
人工智能,地緣政治,以及氣候變化風險將如何重塑信用評級業務?評級機構應該如何做出改變?
閆衍表示,從當前的角度來看,我們面臨的是重塑問題。然而,如果我們將視角稍微放遠一些,實際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我們討論的并非重塑,而是“替代”的問題。
在金融危機之后,我們意識到了評級機構存在的缺陷以及市場對它們的不信任。市場上出現了各種聲音,其中一種聲音質疑評級機構是否能夠被替代。在金融危機期間,評級機構的表現確實令投資者感到失望,因此,替代問題在過去幾年成為評級行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但是,在市場透明度和信息完善性方面,評級機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投資組合的管理以及投資基準仍然需要一個統一的評級標準。監管機構仍然依賴評級機構,相關的制度安排、標準和要求也仍然需要依賴評級機構。
雖然在當前的討論中,我們關注的是重塑的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仍然面臨著被替代的風險,這種風險來自人工智能的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的科技型金融公司應運而生。這些公司所從事的業務與評級機構從事的工作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且在技術上可能領先傳統的評級機構。這引發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未來,我們的評級工作是否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這是當前我們可能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議題。
從歷史上看,金融危機期間我們面臨的是信任危機,而在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所謂的技術危機。
對于如何重塑信用評級體系,閆衍認為,在當前的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背景下,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要求我們對評級邏輯進行重構。
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與全球化進程密切相關。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化經歷了多個階段,包括以英國為引領的第一輪全球化,以及二戰后美國引領的全球化。在這第二輪全球化中,金融全球化得到了顯著發展,為評級行業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礎。
然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轉變,逆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在各國將安全視為重要因素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衡量安全因素,包括產業鏈、供應鏈和企業價值鏈的變化,這些都可能影響我們基于地緣政治安全的考量。因此,我們需要在評級中考慮這些逆全球化因素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此外,金融制裁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交易,這使得地緣政治沖突必須被納入評級考量因素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考量評級框架,在地緣沖突的背景下重新塑造評級邏輯。
如果不被技術取代,回歸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本身,會涉及提升效率、提升預測準確性的問題。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實現評級報告自動化生產,通過利用大模型和大數據不斷訓練評級模型,我們可以提升模型的準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也可能在重塑我們的評級體系。
談及風險因素,閆衍表示,當前的風險更多地表現為突發性風險,如何預測這類風險以及如何在評級調整的及時性上體現,構成了一個重大挑戰。隨著天氣預報準確性的提升,我們可能會利用更多的氣象信息來預測氣候變化對短期沖擊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氣候變化將帶來更多的風險,包括轉型風險和物理風險。
轉型風險可能涉及多個行業,尤其是那些高碳排放的行業,如煤炭、鋼鐵和建材行業等,可能面臨轉型的挑戰。這些轉型風險屬于長期風險,我們在評級信用風險的量化中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物理風險可能是長期的,也可能是當前或短期內的沖擊。例如,近期臺風“摩羯”造成了超過600億元的損失,這種短期沖擊可以迅速顯現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和風力發電設施遭到了破壞,這些變化都需要我們在信用風險評估中予以考慮。
因此,評級機構需要在評級模型中納入對氣候變化及其相關風險的考量,以確保評級結果能夠及時反映這些風險對信用狀況的影響。這不僅包括對長期轉型風險的評估,也包括對短期物理風險的快速響應和評估。
因此,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不確定性中量化這些因素,并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評級的效率和準確性,這是評級行業在當前和未來都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ESG需納入信用評級體系成為行業公示,但不同國家的監管結構存在差異。例如,美國尚未參與COP29的談判。鑒于全球范圍內監管架構的多樣性,如何在信用評級的國際化進程中,確立一套相對統一的標準,將ESG和氣候因素整合進評級體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宏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