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9-20 10:35:12
賞桂看月,可謂是中秋必選項。然而,9月19日,中秋已過,四川多地的桂花仍未開放。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今年初秋溫度太高,導致桂花“休眠”了。
酷暑仍在持續。出伏之后,四川盆地熱浪不止。不少小伙伴喊話:“感覺自己分分鐘要被烤成‘四川串串’!”
為何今年如此熱?高溫帶給我們的思考有哪些?
熱過吐魯番,四川加入“40℃俱樂部”!
今年,四川盆地正經歷同期罕見的酷熱天氣,熱度直逼2022年的歷史極值。
這波高溫來勢洶洶,不僅持久且強度驚人,多地刷新歷史紀錄。自8月19日起,四川盆地氣溫一路狂飆,頻頻“刷屏”全國高溫榜。整個8月,四川74縣站日最高氣溫在39℃以上,46站在40℃以上,瀘州、南充等城市紛紛解鎖“40℃俱樂部”。
8月全省平均高溫日數14.2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2天。
從具體的點位來看,8月有35縣站高溫日數超過2022年,為歷史同期最多。全省日最高氣溫為43.3℃,出現在8月28日合江站,僅次于2022年同期全省日最高氣溫。渠縣則以42.6℃的高溫刷新了當地9月的紀錄。9月以來,成都市(溫江站)平均氣溫26.8℃,1951年以來位列第一。
好不容易,在中秋假期前有了降溫的跡象,卻不料氣溫再次“反撲”。中央氣象臺的數據顯示,9月18日13時,全國2418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中,氣溫前十被川渝兩地的站點包攬,其中,四川占四席。
為何今年“秋老虎”如此兇猛?高溫又是如此“超長待機”?
氣象專家表示,這與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相關。今年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并且與大陸高壓聯手形成龐大的暖性高壓帶,在其持續控制下,南方的高溫天氣才會“超長營業”。
落腳到四川,在全球變暖氣候背景下,副熱帶高壓控制范圍和強度日益增加,對冷空氣的抵抗能力也越來越強。再加上四川盆地一帶因為地形原因,長時間集聚的熱量不易消散,從而加劇了當地高溫天氣的發展,“秋老虎”橫行。
四川何時才能退出“高溫群”?
最為關鍵的是冷空氣南下的時機及其強度。盡管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可以有效地降低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溫度,但由于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環繞,地形因素不僅阻擋了冷空氣的迅速滲透,還影響了熱量的有效擴散。再加上夏季長時間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進一步延長了高溫天氣的持續時間。
依據當前的氣象預測分析,9月19日至21日,受強冷空氣影響,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有4—6級偏北風。21日后,四川盆地的高溫范圍也將明顯縮小。
歷史上,四川的最高氣溫是多少?
按照《四川省志·地理志》記載,四川盆地的年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彭水(今重慶市彭水縣)。1953年8月19日,這里曾出現44.1℃的高溫,是當年全省(重慶未直轄前)的“天花板溫度”。
從成都來看,四川省檔案館編、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省各類情況統計》顯示,1937年至1944年成都8月平均氣溫多數分布在24℃—26℃。在記載1990年至2005年成都氣象情況的《成都市志(1990—2005)第一冊綜合》中,成都這16年間的8月平均氣溫依然維持在25℃。
據央廣網報道,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將呈增多趨勢。目前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事件將變得更加常見。面對大“烤”,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涼”策應對“烤”驗。
各部門需提前謀劃,不斷健全主動預防和處置方案。政府部門發布高溫預警信息,加大對公共場所避暑設施的投入。社會各界也紛紛為高溫下的勞動者們送清涼。在氣候變化加劇的情況下,現有的預判與應對能力是否夠用?
9月4日,市民在成都一號防空洞納涼 圖據川觀新聞
在農業方面,由于高溫干旱天氣的持續,蓄留再生稻田塊要保持一定水層,避免高溫與干旱對再生稻孕穗期與開花期的復合脅迫而出現再生稻絕收的重大災害損失。
在用電供應及安全、森林防火、交通、物流、旅游等領域,都要加快健全預防和應對措施。要強化水電支撐地位,提高風、光能源占比,加快“用電頂峰”兜底調節性火電建設,加快互聯互濟電網通道建設。
在安全生產上,聚焦建設施工、涉水、用火用電、易燃易爆、電動自行車、有限空間作業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督促生產經營單位抓好高溫時段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高溫天氣引發的安全隱患,作業時盡量錯開高溫時段。
高溫健康預警系統也不可忽略。高溫會引發熱射病,要完善高溫健康預警系統,尤其是讓更多老年人、慢病人群充分知曉高溫等極端天氣的危害。
應對“烤”驗,好心態也很重要。四川人也在用幽默、好心態消解著高溫。“冰箱以外都是遠方,空調房以外都是他鄉”“你只想漠漠輕寒上小樓,卻出門路上烤到熟”“五花馬,千金裘,都不如藿香正氣清涼油”……
古人雅意、犀利的吐槽,也讓我們多了些借鑒空間。王羲之專門寫下《今日熱甚帖》《毒熱帖》等,陸游詩《苦熱》、楊萬里的《夏夜追涼》,都曾吐槽暑熱之苦。《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中,杜甫大倒苦水:“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被網友喊話“嘴替”;詩人陸游在《苦熱》中寫下“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描述了被“汗蒸”之感;書法家顏真卿在《中夏帖》中說“病懶,益不喜所為。前欲書石,當須稍涼作之也”,讓網友直呼“演我精神狀態”。
有“趁熱”吐槽,自然也有“納涼詩詞”讓我們心境放寬。唐代高駢的《山亭夏日》“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微風襲人;宋代吳潛的《鵲橋仙·扁舟昨泊》“前山急雨過溪來,盡洗卻、人間暑氣”,清爽撲面;元代白樸的《天凈沙·夏》“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綠意沁人心脾。
當然,“秋烤”進行時,莫忘將空調溫度調至26℃以上,以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環保。
撰文/邊鈺 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