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 2024-09-25 10:05:00
開欄的話:尋訪“新地名”·解碼現代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載滄桑巨變,巴蜀大地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涌現出的每一個新地名、每一處新地標,都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進程中重要的注腳。9月23日起,四川廣播電視臺推出系列報道《尋訪“新地名”·解碼現代化——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天府融媒體行動》,帶領大家打卡我省科技、城市、產業等各類新地名、新地標,觸摸昂揚奮進的新時代脈動,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本期,我們跟隨記者走進澎湃發展的興隆湖畔,看看新地標背后涌動的科技力量。
記者 鄧雅薪:可能你很難相信,照片里這片洼地是興隆湖2013年開建初期的樣子。經過11年的建設,興隆湖已經建成占地30萬平方米的濕地公園,其中水域面積約4500畝,蓄水量630萬立方米,相當于二分之一個杭州西湖的大小,成為成都乃至四川的一張“新名片”。
碧水蕩漾,清風拂面,沿著興隆湖來一場citywalk,早已成為公園城市的新時尚。綠意盎然的背后,科技力量也在這里集聚成勢,一個個高層級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綜合性科創平臺相繼落地,涌現出許多科技新地標,位于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天府永興實驗室就是其中的代表。
天府永興實驗室天然氣綠色開發利用研究中心工程師 沈超:這個是我們的稠油油層,在常溫條件下就跟固體是一樣的,基本上流不動。這一頁是我們四川盆地一個典型的水侵氣藏,一旦水浸入氣藏,它的開發效率就非常低。
在天府永興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開展一項雙碳領域世界性難題的技術攻關,這項技術有望將低效油氣田的不可開采部分就地制成氫氣,可以把油氣采收率提高5%到20%。
記者 鄧雅薪:現在我們主要技術路線是什么樣的呢?
天府永興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員 靳星:主要是通過在地層里注入高濃度的氧氣,讓它在地下和我們剩余的油氣和水發生高溫反應,將水里面的氫原子轉化為氫氣開采出來,產生的二氧化碳原位埋在地下。
作為我省打造的首批天府實驗室之一,天府永興實驗室主要圍繞清潔低碳能源、資源碳中和、碳捕集與利用等6個方向開展研究。
天府永興實驗室聯席執行主任 趙金洲:目前,我們已搭建9個高能級實驗平臺,參與建設4個省級創新平臺,立項重大科技項目13項,有望在油氣藏地下原位制氫、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川藏鐵路大型渣場生態修復等多個方面形成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
創新熱潮正在各大實驗室持續涌動,而科技成果也正加快轉化。走出研發實驗室,我們來到興隆湖畔的一家中試機構,工程師正在對一批國產芯片進行“體檢”。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成功走向市場,中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臺物理失效分析師 李海:你看這個芯片,我們取完(裸片)過后,表面能看到有燒傷點,就需要通過FIB(聚焦離子束)來切割,看每一層燒傷的形貌。
從概念驗證到中試熟化,再到小批量試產,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臺去年成立以來,已經為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的120多家企業提供了三千余次專業中試服務,大大提升了西南地區自主研發芯片落地轉化的效率。
易沖半導體運營副總經理 湯琪:我們以前遇到問題,最近也是要(把芯片)寄到上海去。現在就很方便了,我們過來就其實也就一公里多,有時候在能在一天之內就能夠得到比較準確的原因。
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臺黨總支副書記 馬海賓:(未來)能夠吸引更多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到成都來落戶來,發展集成電路的整個產業,服務我們的新質生產力,解決我們的“卡脖子”的問題。
科技成果需要就地就近轉化為產品,還需要加快形成重點優勢產業。我們“登陸”興隆湖另一個新地標——成都科創生態島,這里的創新生態正不斷成形,曉多科技就是本月剛“登島”的一家AI大模型企業。
曉多科技政企業務總監 宋建:我們整個大模型在泛政務場景里出來之后,其實生態島是率先把自己的場景開放出來,讓我們做相應這個成果轉化。
在科創島的引導下,曉多科技依托自研大模型,逐漸完成了從消費零售到智慧園區、智慧政務場景支撐的延伸。目前,企業的AI大模型智能客服產品已經在天府軟件園等成都的智慧園區陸續投用。
成都天投集團科創生態島運營公司產業生態運營總監 耿亮:目前我們已經建成了人工智能加機器人的特色產業樓宇,初步形成了相關產業的一個聚集。我們會去聚合包括資金、人才、技術等等要素,最終實現一個產業生態的聚變,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一個聚集和協同創新。
作為四川創新策源、成果轉化探索的核心區,如今興隆湖片區已初步形成“1+2”高水平實驗室、“2+4”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聚集中科院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7個,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家。
四川天府新區科創和人才局政策規劃組負責人 王力:我們(還)專門出臺了“成果轉化20條”,從科技成果產出,到中試,到成果對接,到最終的落地,形成了一整套全流程。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撮合促成了200多項產學研合作,合同金額達到了3個多億。
從一汪湖水,到各大頂尖實驗室再到科創生態島,我們感受到科創的基因已經滲透到興隆湖發展的血脈之中,未來,這里科技創新的熱潮會持續涌動、翻滾,越來越多的科技新地標也將繪就一幕幕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