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07 12:59:34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港股沖高回落。
10月7日,港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恒生指數開盤漲0.93%,盤中一度漲超2%,恒生科技指數漲1.36%,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漲1.07%。
但隨后漲幅回落,恒生指數午盤收盤漲1.15%,恒生科技指數漲2.35%。
值得注意的是,中資券商股、醫藥股、半導體股漲幅居前。其中,腦洞科技股價最高達到0.93港元/股,漲幅599.25%。截至發稿漲264.66%;駿馬半導體一度漲161%,截至發稿漲125.99%,中芯國際一度漲超20%,截至發稿漲17%。
經歷上周大漲后,10月7日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繼續上漲,開盤漲1.2%,盤中直線拉升,漲幅擴大至2.5%。
分析認為,在A股休市期間,從全球市場變動來看,中國資產正在被持續爆買,上周恒指大漲逾10%,刷新兩年半新高,而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也大漲超11%。
據央視財經,10月2日~10月4日,港股市場持續大漲,恒生指數漲幅達7.59%,恒生科技指數的漲幅達10%。
9月11日以來,恒生指數區間反彈超28%,年內漲幅達33.37%。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連續大漲后,港股市場的年內表現排到了全球主要指數首位,領先于美股、日股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國慶長假期間港股市場持續大漲,這可能會助推節后A股市場走勢。此外,那些配置了較多港股的主動權益基金,以及港股主題基金,會因為國慶黃金周港股市場的強勁表現而受益,基金凈值或出現較大回彈,在業績排名上可能占據領先地位。
中銀國際證券執行董事 白韌:事實上,恒生指數在過去兩周上漲達到了24%,而日均成交金額超過了3000億港幣,比起上半年的日均交易額上漲幅度達到180%。
被視為外資購買“通道”的北上資金量近期成倍增長,跟蹤中國概念股票表現的明晟指數和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漲幅均創新高。
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專業委員 溫天納:就互聯互通北上資金交易總金額方面,9月30日的交易總金額為9月23日的4倍以上,MSCI(明晟)中國指數在過去一個月上升超過三成。
與此同時,專家統計,不少對沖基金也加快配置中國股票,購買速度創出新高。
10月4日,港交所最新披露資料顯示,摩根大通于9月27日分別買入多只港股,一天之內加倉41億港元布局中國資產。
中銀國際證券執行董事 白韌:統計顯示,在9月的最后三個交易日,流入中國股票ETF(一攬子股票)產品的資金達到24億美元,而這個規模幾乎相當于之前9個多月流入類似產品的總金額。
據海外機構透露,整個假期,內外資機構電話會議、研報、交易臺信息頻出。包括瑞銀、貝萊德等國際金融機構,近期也相繼上調了A股的投資評級。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 邢自強:“十一”黃金周,是我在國際金融機構職業生涯20年以來最忙的一周。我先后走訪、電話各種形式交流了不下3500家海外國際投資者,大家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在逐步回升當中。
匯豐銀行指出,A股市場的估值仍被低估了15%。該行基于基本面因素認為,A股市場未來仍有較大的上漲空間,并建議客戶對中國市場保持關注。匯豐策略師阿拉斯泰爾·平德 (Alastair Pinder)將中國股票評級上調至增持,并表示“現在入市還不算太晚”。
摩根士丹利在其最新的報告中也表示,得益于中國近期推出的多項財政和貨幣政策,中國股市有望在接下來幾個月中再上漲10%~15%。
貝萊德近期將其對中國資產的戰術配置從“中性”上調至“適度超配”,并表示看好科技和消費領域的增長潛力。
高盛在其最新研報中也將中國股票評級由“持有”上調至“買入”,并認為在經濟復蘇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股市有望進一步攀升。
10月5日,中金公司發布研究報告表示,假期期間港股與中概股繼續大漲,被動外資加速流入,但存量規模占比不大;交易型資金存在一定透支,主動外資本周轉為流入,但規模尚不顯著,主動外資的后續動向值得關注,不過其持續流入需要更多政策和更為樂觀的預期驅動。具體而言,主動外資本周轉為流入,但規模尚不顯著。主動外資占比八成,遠大于被動資金,因此也更重要、更能代表長線機構投資者,本周海外主動型基金轉為流入A股1.9億美元,流入港股和ADR1.2億美元,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2023年6月底以來連續65周流出后首度轉為凈流入。區域上,主要以投資中國和亞洲區域的基金為主,投資新興市場和全球的基金尚未流入。這與我們猜測一部分主動基金因市場繼續大漲,被迫需要減少低配以防止跑輸太多有關。主動外資的后續動向值得關注,不過其持續流入需要更多政策和更為樂觀的預期驅動。
截至8月底,全球主動基金配置中資股5%(2021年初高點為14.6%),低配1個百分點。我們測算若從低配轉為標配,對應近400億美元(約2800億元人民幣)流入,相當于2023年3月以來流出總額。
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首席資產研究官戴康認為,港股正處于牛市的第二階段,就是價值重估的階段;第三階段就要等基本面的持續的改善,還需要觀察,包括盈利兌現的行情還沒有明朗。A股迎來熊市以來最大力度的反彈。一方面,國內政策非常聰明地利用了美聯儲降息周期的窗口,未來兩年左右的降息周期,另一方面,在政策力度上轉向上是超出了市場原本的預期。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孫志成 易啟江
校對|劉小英
封面圖自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央視財經、公開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