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通過AI復原的老照片在資陽人的朋友圈廣泛傳播,這組珍貴的動態老照片,勾勒出那個時代資陽的生活畫卷。
和平路、431廠……每一張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幀都飽含著時代的記憶。
如今,照片中的景象早已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背街小巷實現“脫胎換骨”的蝶變;舊城老街上已是鱗次櫛比的高樓林立;鳴笛的蒸汽火車換成了一軌跨雙城的S3軌道交通資陽線……棟棟新樓、張張笑臉,寫意著美好生活。
一座城的成長與蝶變,是時代的映照。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年來,尤其建市以來,資陽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致力解決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擦亮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提升城市品質品位。

航拍資陽城區。
腰包鼓 底氣足
“本月收入7600元,家庭支出1300元,孩子生活費1500元……”翻開村民吳敏2024年9月的家庭記賬本,一家人的生活收入和支出一覽無余。
“以前我是全職農村婦女,我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丈夫外出幫人打工,日子過得比較緊巴,所以家中的每筆收支我都會記賬。”吳敏說,2022年丈夫回鄉過春節時在一家鋼結構廠找到一份開車的工作,工資比在外務工更高。去年,孩子考上大學后,吳敏也在家門口的葡萄園找了一份計時零工,每月家中又可增加2000多元收入,還能留在家里照顧老人。
“現在我們一家每月收入最高可達9000元左右,前些年還買了一輛私家車。”吳敏說,緊巴巴的生活已經成為過去,如今一家人除了衣食住行的條件有所改善,偶爾還能出去旅旅游,享受享受生活。
小賬本記錄著生活改善的點點滴滴,也折射出全市民生福祉的持續增進。
心系“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建市以來,資陽市牢牢堅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緊緊圍繞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軌道交通資陽線開通首日,一輛資陽線列車到達幸福大道站。
一組數據對比得以印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基本同步。
看經濟增長。2023年,資陽GDP達到1019.2億元,比1998年提高937億元。而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亦達到2883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相較于1998年的4414元的全市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錢包“鼓起來”的同時,居民消費底氣和意愿穩步提升。2023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0.9億元,其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居住等消費占比逐步增加。
數據變化的背后,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
環境優 生活美
平坦的道路、規范的車位、修繕一新的樓面,特別是院內新建的花圃郁郁蔥蔥、姹紫嫣紅……如今,資陽市諸多老舊小區一掃往日蒼顏,展露出光鮮清爽的面容。

改造后的向陽社區。
“以前這里又臟又亂,夏天蚊蟲特別多,下雨天污水橫流。”提到小區以前的樣子,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的孫奶奶直搖頭。和潤家園小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建造年代久遠且后期缺乏維護,逐漸成為路面破損、基礎設施缺乏、交通秩序混亂的“臟亂差”小區。路面改造、新增綠化、劃出停車位……大刀闊斧的老舊小區改造,讓和潤家園小區面貌一新。
談到小區的變化,孫奶奶喜不自勝。除了“硬件”設施的變化,居民們感受到的還有“軟件”服務的提升。
2023年2月,資陽發布了《關于推進資陽中心城區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的通知》,一則通知標志著資陽在破解無物業小區治理瓶頸、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上邁出了堅定步伐。
截至目前,依托引入專業物業管理、建立社區物業服務中心、激發居民自治活力、國有平臺管理以及試點項目的示范帶動,資陽中心城區已實現無物業服務的老舊小區管理全覆蓋,483個住宅小區全部“有人管”,為市民營造了更加安全、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
老百姓贊揚的背后,是資陽市辦實事、解民憂的真實寫照。作為改革大戲中的“亮點工程”,老舊小區改造,既是家門口的“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民生大事”,不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更提升了生活幸福感。
暖民心 解民憂
“聽說這里有招聘會,就過來看看,本來是想著碰碰運氣的,沒想到還真找到了。”8月24日,在高新區萬達廣場,通過人社部門舉辦的“助力攻堅 就創青春”資陽市2024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專場招聘會上,今年剛畢業的求職者楊璐和一家口腔設備企業成功“牽手”。
就業促進不僅是資陽每年民生實事中的固定項,也是全市暖民心行動之一。

2月20日,資陽市舉行2024年四川省“春風行動”暨就業協作專項服務活動,提供就業崗位2.9萬余個。
十八大以來,資陽市堅持以推動創業、促進就業、控制失業為重點,大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資陽市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十一條措施》等一系列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實施人社專員機制,向全市重點企業提供“保姆”服務;創新推行“共享員工”模式,調配企業用工盈缺;落實社保補貼、貸款貼息、創業扶持等政策,助力企業輕裝前行,增加就業崗位。過去十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3.0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1%以內,確保了全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冬瓜、胡蘿卜、四喜丸子、番茄紫菜蛋湯,米飯、饅頭任選,這就是水巷子社區食堂9月26日的午飯,有一葷一素的10元套餐和兩葷一素的12元套餐,60歲及以上老人憑證件還可以享受每餐3元的優惠。

老人在社區食堂用餐。
一口熱乎飯,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光。2024年5月,資陽市啟動實施資陽市助餐服務三年行動,并按照“1+N+N”形式(即1個“中央廚房”,N個“助餐點位”,N種“服務模式”),在全市范圍內布局示范性老年助餐服務網絡9個、助餐點位40余個,積極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預計到2024年年底,將建成投用老年助餐服務網絡6個、助餐點位20余個,預計助餐服務達10萬余人次。
社區食堂僅僅是“15分鐘便民圈”的便民服務之一。近年來,資陽市從方便群眾的角度出發,圍繞“15分鐘便民圈”,打造“15分鐘健身圈”“15分鐘中醫藥服務圈”“15分鐘購物圈”,從家出發的15分鐘范圍內,不僅有菜場超市,還有健身、中醫醫療、娛樂、閱讀等配套設施,這樣的便民圈越來越多,市民“近在咫尺”就能享受高品質生活。
用真心 添幸福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近年來,一個又一個的惠民“福袋”,讓老百姓既感受到改革發展的速度,又感受著改革發展的溫度。

資陽市中心醫院醫生檢查住院患者身體。
百姓希望更有效的醫療保障,我們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15家市、縣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深化拓展與省人民醫院、華西醫院、華西附二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省級龍頭醫院的“醫聯體”合作。加快構建分級診療模式,以醫聯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重點,推進患者和醫療資源“雙下沉”。今年以來,全市縣域住院量占比95.79%,排名全省第1位,基層診療量占比65.30%,排名全省第2位。
百姓期盼更優質的教育,我們就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圓滿通過國務院驗收;在全市普通高中開展“三環五學”課堂教學結構改革,被教育部收錄為“全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并榮獲第六屆“四川省普教教學成果”一等獎;2020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54億余元,新(改)擴建幼兒園24所、義務教育學校35所、普通高中學校8所、普通中職學校1所,新增學位64845個,新建教師周轉房520套,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建成投用,駐資高校生源和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實現了全市高等學校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新跨越。

航拍資陽天立學校。
百姓渴望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資陽市就嚴守生態環境底線,創新實施《資陽市環境保護一票否決辦法》《資陽市環境保護行政約談辦法》,建立生態環境損害一票否決制和責任終身追究制,在全省率先形成市、縣、鄉、村四級縱向到底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出臺《資陽市環境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實施方案》,全力推進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排名靠前。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站在時間的節點駐足回望,24年來,資陽歷屆市委、市政府扎實推進各項民生工程,這其中有大手筆的規劃、大動作的落實,更有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隨著每一項“民生清單”的兌現,每一條“民生道路”變成通衢,幸福生活變得觸手可及、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