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1 00:04:55
每經記者 鄭雨航 每經編輯 陳柯名 蘭素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31N2061710618
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身份一直是一個謎團。
北京時間10月9日早間,HBO最新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上線,導演卡倫·霍貝克(Cullen Hoback)在片中指認紀錄片主角、加拿大軟件開發商彼得·托德(Peter Todd)就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引發幣圈的熱烈討論。
對此,彼得·托德10月10日獨家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自己不是“中本聰”,霍貝克的指認只是為比特幣紀錄片吸引關注。
此外,彼得·托德還在采訪中強調了對個人安全的擔憂。他表示,“被(卡倫·霍貝克)錯誤地指控擁有數十億美元會給我帶來風險。”但他目前尚未決定是否采取法律行動來維護自身利益。
彼得·托德?圖片來源:GitHub截圖
隨著HBO紀錄片的推出,加密博彩網站Polymarket上對創始人身份的交易變得異常活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60歲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密碼學家Nick Szabo已成為被認為是“中本聰”的最熱門人選,概率為12.8%。他在比特幣誕生的十年前就提出了“去中心化”貨幣的概念。
分析指出,“中本聰”的身份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如果他的身份被揭露,可能會有各國政府或監管機構試圖與他對話,探討比特幣的法律地位、稅收以及其在全球金融系統中的角色。
紀錄片導演爆猛料!
當事人回應:我不是“中本聰”
《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的導演卡倫·霍貝克在這部100分鐘的紀錄片中,采訪了幾位早期參與比特幣領域的人物,以深入探究比特幣的起源以及創造者“中本聰”的身份。
作為結論,霍貝克在片中暗示“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加拿大軟件開發商、幣圈專家彼得·托德,引發了輿論震動。
“(托德)為了匿名而使用‘中本聰’這個名字的原因在于,他為了讓人們認真對待比特幣,并讓人們相信它是由一位著名的密碼學家創造,而不是某個還在上學的孩子,”霍貝克在紀錄片中說。
霍貝克表示,他花了數年時間追查“中本聰”身份的各種信息,最終確定“中本聰”就是托德。他引用托德2010年的比特幣論壇帖子作為證據,認定其出自“中本聰”之手。
對于霍貝克的說法,托德10月10日獨家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自己不是“中本聰”,霍貝克提到的所謂“證據”都是假的。
舉例來說,霍貝克提到,“托德不小心用‘中本聰’的身份回復了自己,因此暴露。”對此,托德稱,“如果自己真的是‘中本聰’,在暴露后他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直接放棄使用那個賬戶,而不是把賬戶名重新改為自己的真名。”
托德對記者分析稱,“我覺得霍貝克指認我就是‘中本聰’,只是一種為他的紀錄片吸引關注的方式。”
他進一步提到,“在紀錄片制作過程中,卡倫對他采訪了4到5次,長達多個小時。直到最后一次采訪,他都沒有給人留下任何試圖在找尋‘中本聰’的印象。他只是介紹他試圖制作一部關于比特幣本身的紀錄片。”
對于霍貝克的指認,托德還對記者強調了對自己個人安全的擔憂。他表示,“被(霍貝克)錯誤地指控擁有數十億美元會給我帶來風險,罪犯會試圖竊取這些財富。”但他目前尚未決定是否會采取法律行動。
他在采訪的最后再度對記者強調,“真的沒什么好說的了,我不是‘中本聰’。”?
霍貝克在接受外媒采訪時稱,他并不意外托德會否認自己是中本聰:“托德那天在場(接受了采訪),他知道我們討論了什么,(如果他不是‘中本聰’)他完全有機會當場解釋。”
據悉,托德是一位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和密碼學專家,因其在比特幣網絡的隱私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方面的貢獻而聞名,在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開發社區中具有重要地位。
托德曾參與過比特幣協議的多個改進項目,尤其是有關共識協議和交易隱私的方面。他對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觀點比較務實和保守,通常強調網絡安全和去中心化的核心原則。
“中本聰”到底是誰?
每經記者注意到,2008年,自稱日裔美國人的“中本聰”發表了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文中詳細描述了如何使用對等網絡來創造一種“不需依賴信任的電子交易系統”。次年1月,比特幣網絡上線。
到2013年,比特幣價格迎來歷史性的一年。但在同年,“中本聰”從互聯網上神秘消失了。直至今天,“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仍然是一個謎。在與比特幣社區溝通的過程中,“中本聰”提供的個人信息極為有限,只說自己是居住在日本的日裔美國人,生于1975年4月5日。
截至發稿,比特幣的價格已經從初始的0.0008美元上漲到6萬美元上方,升值幅度達7600萬倍,當前總市值達12000億美元。有消息稱,“中本聰”還持有約110萬個比特幣,也就是6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15億元)。
截至發稿的比特幣價格 圖片來源:Coindesk網站
除了HBO紀錄片導演爆料的托德以外,外界對于“中本聰”的身份還有另外的猜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加密博彩網站Polymarket有關“中本聰”身份的押注關閉前,60歲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密碼學家Nick Szabo超越HBO紀錄片制片人Len Sassaman,成為被認為是“中本聰”的最熱門人選,概率為12.8%。?
截至HBO紀錄片發出前的預測 圖片來源:Polymarket截圖
據悉,Nick Szabo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為區塊鏈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曾在1998年提出了一種名為“比特黃金”的新貨幣形式,并聲稱其“完全數字化,并通過工作量證明解決了雙重支付問題”。這一理論較比特幣的誕生足足早了10年。
除此之外,外界認為,Nick Szabo在其著作《比特幣:貨幣的未來?》中的寫作方式與風格和“中本聰”高度相似,并且兩人都引用過經濟學家卡爾·門格爾的話。不過,對于傳聞,Szabo予以了否認。
據外媒報道,如果“中本聰”的真實身份被確認,那么這一發現無異于解開了近十年網絡上最大的謎團。“他”發明的比特幣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數十億美元的數字貨幣熱潮,這種狂熱推動了全球金融領域的變革,但也導致了廣泛的欺詐和其他非法活動。
不過,在Polymarket上的另一押注顯示,“中本聰”的身份有96%的幾率不會在2024年內被證實。
圖片來源:Polymarket網站
分析指出,“中本聰”的身份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如果他的身份被揭露,可能會有各國政府或監管機構試圖與他對話,探討比特幣的法律地位、稅收以及其在全球金融系統中的角色。
另外,作為去中心化和個人隱私的象征,“中本聰”的匿名身份代表了一種理念。如果他的身份被揭示,可能會削弱這一象征。
記者|鄭雨航?
編輯|陳柯名?蘭素英?杜恒峰校對|趙慶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