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6 22:43:02
2024年9月,中國叉車銷量達10.6萬臺,同比增長6.06%,其中出口量4.32萬臺,同比增長28.5%。中力股份表示,國內產品在參與國際競爭時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高端自主品牌。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對叉車主要制造企業統計,2024年9月當月銷售各類叉車10.60萬臺,同比增長6.06%。其中國內銷量6.28萬臺,同比下降5.32%;出口量4.32萬臺,同比增長28.5%。
10月16日,東吳證券研報稱,叉車行業景氣度、電動化轉型進展與宏觀經濟活躍度,制造業、物流業景氣度直接掛鉤。受下游制造業景氣度下滑、小車需求逐步消化的影響,內銷增速繼續承壓:9月PMI為49.8%,環比提升0.7個百分點,物流業景氣指數52.4%,環比提升0.9個百分點,保持在景氣區間;倉儲指數49.8%,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
已經IPO過會的中力股份在郵件中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與豐田、凱傲等國際龍頭相比,國內叉車產品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行業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在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時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高端自主品牌。同時,在出口方面較多采用OEM/ODM模式,自主品牌和自主銷售渠道有待加強。
公開資料顯示,工業車輛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物流中心等場所的物資裝卸、堆垛、流轉、倉儲以及短距離搬運和牽引作業,與公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近年來,受益于國內需求及出口量的持續增長,我國工業車輛行業實現快速發展,自2009年起連續位列全球第一大叉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機動工業車輛總銷售量達到66.21萬臺,同比增長13.09%,其中,國內市場銷售量43.39萬臺,同比增長9.92%;出口銷售量22.82萬臺,同比增長19.64%。
從車型結構來看,2024年上半年,電動平衡重乘駕式叉車(Ⅰ類車)實現銷量9.10萬臺,同比增長19.04%;電動乘駕式倉儲叉車(Ⅱ類車)實現銷量1.30萬臺,同比增長22.62%;電動步行式倉儲叉車(Ⅲ類車)實現銷量36.46萬臺,同比增長25.58%;內燃平衡重式叉車(Ⅳ+Ⅴ類車)實現銷量19.36萬臺,同比下降7.02%。電動叉車占比已經達到70.77%,平衡重式叉車中電動化比例達31.97%。
對此,杭叉集團(603298.SH,股價17.03元,市值223.06億元)在其2024年半年報中稱,數據分析表明,以電動叉車尤其是新能源鋰電池叉車為代表的車型競爭力明顯提升,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國內和出口兩個市場出現分化,出口增長率大于國內市場增長率,說明國產品牌產品全球競爭力在持續提升,工業車輛行業總體呈現市場份額集中度加速提升的趨勢,行業國際化拓展越來越快,中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叉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的國際地位。
國內行業龍頭近年來也紛紛在海外落子布局。
據安徽合力(600761.SH,股價18.29元,市值162.91億元)5月23日公告,公司擬與公司控股子公司安徽合力工業車輛進出口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共同出資設立合力歐洲總部,總投資金額640萬歐元。
合資公司選址擬定德國黑森州,主要經營范圍包括租賃當地的倉庫(含辦公場所),開展工業車輛整機及配件的進出口貿易、屬地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安徽合力稱該公司的設立將有助于公司進一步提升國際區域市場核心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加快落實公司國際化戰略,增強國際運營能力。
9月18日,杭叉集團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投資設立杭叉馬來西亞有限公司的議案》和《關于投資設立杭叉集團泰國制造公司的議案》。其中,后者投資項目擬在泰國購置土地,新建生產車間和辦公樓,前期打造具備平衡重式叉車、高空作業平臺的制造及鋰電池組裝功能,初步形成年產萬臺含平衡重式叉車、剪叉式高空作業平臺、臂式高空作業平臺的生產能力。
另據中力股份郵件回復,目前,該公司旗下擁有BIG JOE、EP、iMOW阿母3個品牌,其中BIG JOE品牌早于1968年在加拿大注冊,又先后在德、英、澳、法、美、新等多個國家、地區取得注冊商標,屬于境外本土品牌,在美國主要定位中高端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和客戶認可度。
據東吳證券研報,2024上半年,叉車板塊業績維持穩健增長。收入端,受制造業景氣度下滑,大車需求減少,增速放緩,利潤端,受益高毛利率海外業務、電車占比提升,增速顯著強于營收。
叉車行業需求主要來源于制造業、物流業投資規模增長,對搬運工具需求提升,以及人工成本提升,工廠、倉庫等對工作效率的要求提高等。2014年—2023年,全球叉車銷量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為7%,國內、海外分別為13%、4%。
中力股份也表示,以叉車為代表的工業車輛產品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諸多領域,如制造業、物流搬運、交通運輸、倉儲等行業。目前,全球正處于物流行業發展上升期,對物流裝備的需求呈現出差異化、規模化、清潔化的趨勢。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及物流效率提升的需要,未來,工業車輛的市場需求將會穩步上升。
中力股份方面分析稱,對于全球的基建需求,紅海主要存在于市場飽和、競爭加劇以及技術、人才挑戰凸顯的傳統基建領域;而藍海則出現在數字化轉型加速、綠色基建興起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跨國合作新機遇中。在物流需求層面,跨境物流則是新的藍海市場。
東吳證券研報也提到,短期來看,行業國內景氣磨底,70萬臺年銷量基本均為存量更新需求;海外經銷商庫存處于消化期,行業新簽訂單增速已下滑1年有余(2022年—2023年),二季度龍頭豐田、凱傲在手訂單環比回升約9%,反映庫存消化,新訂單邊際改善。今年下半年,國內原材料價格仍低位震蕩,且海外收入增長,占比被動提升,叉車企業利潤率有望維持較高水平。
中長期來看,國內外鋰電化率提升仍有空間,2023年國內、海外鋰電化率(鋰電平衡重叉車占總體叉車的比重)分別為19%、13%,提升空間廣闊。測算美國市場占全球銷量、規模比重分別約12%、18%,且對電車訴求弱于核心市場歐洲,雙龍頭美國收入占比不足10%,實際影響可控。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叢森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