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01 06:39:14
據上交所公告,截至2024年10月31日,滬市2265家上市公司完成2024年三季報披露。數據顯示,存量和增量政策漸次落地、協同發力,上市公司主動作為、提質增效,滬市整體經營業績邊際改善,重新步入上升軌道,佐證了國民經濟運行筑底企穩的向好態勢。
一、業績重拾增長
2024年前三季度,滬市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48萬億元,同比微降1.2%;實現凈利潤3.61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3.45萬億元,同比增長1.8%、2.2%,增速較上半年由負轉正,重拾增長。分季度看,第三季度邊際修復態勢明顯,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3%、7.8%,高于第二季度同比7.3個百分點、5.4個百分點,環比第二季度分別增長5.6%、4.6%。
社會服務、非銀金融、農林牧漁、有色金屬、電子、汽車等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較快,建筑材料、房地產、計算機、商貿零售等行業前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電力設備等行業第三季度環比增幅較為明顯。各方面信息顯示,多個行業9月經營數據表現亮眼,超半數公司9月營收創三季度各月最高,近4成公司凈利潤創三季度各月最高。
民企止跌回穩。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長2.5%、環比增長2.4%;凈利潤同比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2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5.7個百分點,環比增長2.8%。央國企穩中有進。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1%、4.4%。
滬市公司積極履行主體責任,是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因。年初以來,1100余家公司披露“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方案,上證50、上證180、科創板覆蓋率達8成,整體盈利改善及股價表現情況均優于滬市平均水平。良好業績帶動中期現金分紅再創新高,88家公司推出三季報分紅方案,同比增長近4倍;現金分紅總額超90億元,同比增長80%,更多投資者有望在春節前拿到真金白銀回報。
二、政策效果漸顯
一攬子政策持續發力顯效。“以舊換新”激發消費活力,汽車、家電等重點消費品銷量增幅明顯。汽車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7%,5家乘用車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1%。其中新能源汽車帶動效應突出,廣汽集團、上汽集團、長城汽車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環比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幅;賽力斯大幅扭虧,前三季度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64%。家電方面,海爾智家三季度終端零售逐月改善,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石頭科技多款新品上市,帶動營收同比增長23%;海信視像以大屏化高端化持續升級產品結構,第三季度收入利潤環比均實現大幅增長。
外貿政策接續落地,出口積極因素累積增多。長城汽車前三季度海外銷售已超過2023年全年海外銷量,高價值車型銷量占比穩步提升。宇通客車前三季度新能源客車出口同比增長50%,累計出口超6000輛。一批電子企業在國際產業鏈合作愈加深入,韋爾股份、長電科技等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均達7成以上,斯達半導在歐洲一線品牌實現車規級IGBT模塊的大批量交付。科創板公司以產品出口、技術輸出開拓海外市場新增長極,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0余家創新藥公司與海外藥企達成約30項License-out授權合作,前三季度體外診斷公司15項產品在海外市場獲準注冊。
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工程機械、軌交設備前三季度凈利潤分別增長10%、3%;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綠色轉型加快,船舶公司生產訂單飽滿,航海裝備凈利潤大幅增長35%。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老舊營運柴油貨車更新改造,商用車、物流設施投資環比增長82%、26%;旅游景區、文娛設施加快更新換代,投資同比增長11%、28%。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發行使用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鐵路運輸、公用事業、煤炭前三季度投資增速分別為14%、13%、19%。
資本市場也受益于一攬子增量政策。回購增持再貸款、互換便利工具等系列新政落地后,已有39家次公司披露利用專項貸款進行回購增持,回購增持專項貸款規模近百億元。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等13家券商獲證監會關于參與互換便利業務的復函,永安期貨股東財通證券完成首批國債的換入操作,財通證券表示后續將使用互換便利獲得的資金進一步增持股票和股票ETF,發揮金融機構穩市場作用。
三、向新勢頭強勁
2024年前三季度,滬市公司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四新”經濟漸變漸成。實體類公司合計研發投入6079億元,同比增長2%,102家公司研發投入超10億元、164家公司研發增速超50%、435家研發強度超10%。其中,科創板持續打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研發投入迭創新高,累計實現研發投入1040億元,同比增長7%,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達12.6%。
一批科創板公司迎來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收獲期,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截至10月,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創新藥公司均已實現核心產品的上市或上市申請遞交,迪哲醫藥核心產品舒沃哲在EGFR exon20ins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領域填補全球近20年的臨床空白;百濟神州、首藥控股等公司10余款新藥已陸續遞交上市申請。此外,晶合集成28納米邏輯芯片通過功能性驗證,與面板驅動芯片整合運作成功點亮電視面板;科德數控通過核心技術自主完成高端五軸數控機床產品和關鍵功能部件的研發、生產,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主板亦有一批科技型企業創新碩果迭出。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HPBC2.0組件效率達到25.4%,打破晶硅組件效率世界紀錄;中國中車海上漂浮式20MW風電機組“啟航號”成功下線,將風力發電的疆域拓展到深藍遠海;海油工程攻克25項關鍵“卡脖子”技術,成功開創深水油田經濟高效開發的新模式。
新質產業前三季度經營業績亮點頻現。科創板集成電路產業鏈聚鏈成勢,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潛力。其中,海光信息、瀾起科技等芯片設計公司在AI產業驅動及消費電子市場需求回暖的帶動下,實現快速發展,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05%;中微公司等半導體設備公司前三季度出貨量延續增長勢頭,營收同比增長33%;晶合集成等晶圓代工龍頭公司產能利用率飽滿,單季度營收同比、環比均實現增長。“研發+出海”齊頭并進,生物醫藥產業鏈進一步釋放活力。創新藥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收261億元,同比增長53%;艾力斯等5家創新藥公司已擁有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重磅單品。
四、現金流得到改善
三季度以來,在國務院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經營活動現金流明顯改善。數據顯示,滬市實體企業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降幅較上半年大幅收窄2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凈流入1.22萬億元,同比增長8.6%,環比增幅高達23.1%。業績“含金量”明顯提升。實體企業第三季度銷售現金流覆蓋營收1.05倍,同比、環比均呈現改善趨勢;凈利潤現金含量2.07倍,同比、環比分別增加0.33倍、0.52倍。資本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58.66%,較半年度末下降0.24個百分點。
多個行業三季度現金流增幅較大。一方面,回款狀況有所改善。建筑裝飾行業加強應收賬款回收,收現比達1.11倍,環比提升0.36倍,經營性現金凈流入225億元,同環比均實現由負轉正,行業內超5成公司實現凈流入。石油石化、機械設備、通信行業加強現金管控力度,現金凈流入環比增長16%、575%、27%。另一方面,業績提升驅動現金流增長。受益于下游工業生產和消費持續復蘇,電力設備、公用事業、社會服務行業經營性現金凈流入環比增長31%、47%、55%;有色金屬行業同環比大幅增長48%、23%。
五、高質量并購案例迭出
“并購六條”“科創板八條”多項政策落地,激發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活力。三季度以來,已有25家滬市公司披露并購重組方案或停牌實施重組,合計交易金額超2400億元。中國船舶擬換股吸并中國重工,整合船舶總裝業務,打造更具競爭力的船舶制造企業;華電國際擬購買華電集團多項發電資產,提升公司控股裝機規模及市場競爭力,增厚公司業績。多家券商通過并購重組強化業務協同、提升市場競爭力,如國泰君安證券擬換股合并海通證券、國聯證券擬收購民生證券控股權等。此外,政策發布以來,不少龍頭公司通過非重組交易整合產業資產,進一步增強競爭優勢,滬市小步快走類資產收購75單,金額合計約240億元。華勤技術接連收購資產完善產業布局,旨在提高核心細分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與競爭力;中遠海能收購多項股權及資產,推進能源化工品物流供應鏈整合。
科創板公司積極落實政策創新舉措,以高質量產業并購加速技術突破、產業整合和國際化布局。特別是“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40余單股權收購交易,單數同比超2倍,金額合計超110億元。標志性案例相繼落地。在提高估值包容性方面,10單交易涉及收購優質未盈利“硬科技”企業,在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尋求協同效應。在優化支付工具方面,思瑞浦以“定向可轉債+現金”方式收購創芯微100%股份,對標的公司各類股東實施差異化定價,增加交易雙方博弈空間,提升交易便利性。同時,審核流程和效率也在提升,普源精電重組項目從受理到交易所審核通過僅用時52天,到獲證監會同意注冊僅用時兩個月。
六、ETF成為“三投資”理念的重要表征
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型基金成為規模增長“主力軍”,市場活躍度再上新臺階。截至10月底,滬市ETF規模約2.6萬億元、成交額約22萬億元,非貨幣ETF凈流入近7900億元,均創歷史新高,ETF日均成交額和總規模分別穩居亞洲第1、第2位。與此同時,寬基旗艦產品不斷涌現。截至10月底,滬市權益ETF規模約2.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1%,寬基ETF總規模1.6萬億元,占權益ETF的77%。滬深300ETF產品已成為境內規模最大的ETF品種,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其中滬市產品占比超8成。
科創板指數、產品投資生態漸成形。今年以來,科創板共推出科創200、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等9條指數,科創板指數總數已達25條,構建了覆蓋規模、主題、策略等類別的科創板指數體系,為中長期資金提供多元投資選項,引導資金支持“硬科技”發展。截至10月底,科創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近290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70%,其中科創50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近220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40%。
中長期資金投資規模和比例進一步提升。截至三季度末,機構投資者持有滬市公司流通股市值38萬億元,同比增長15%、較半年度末增長13%,占總市值比重近8成,其中基金類投資者持有市值達5萬億元,同比增長12%、較半年度末增長20%,占總市值比重為10%。同時,央國企估值迎來重塑機遇。年初以來,滬市央企整體市盈率從8.89倍上漲至10.83倍、市凈率從0.82倍上漲至1.03倍,國有企業整體市盈率從10.21倍上升至12.16倍、市凈率從0.92倍上升至1.11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