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2 17:01:35
日前,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董事長楊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代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如何為老年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產品與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將成為壽險行業持續需要探索的方向。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馬子卿
過去兩年間,國內保險行業尤其是壽險業經歷了巨大變革,昔日高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已逐漸放緩,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和轉型的階段。
從市場需求來看,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保險意識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市場上存量的保險產品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壽險機構需要在產品端加強創新,從而開發出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從行業發展來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市場也逐漸從增量走向存量,機構想要尋求新發展,就必須精耕細作;從監管思路來看,“防風險”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旋律,無論是“報行合一”還是下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其實都是在降低壽險機構的負債成本,推動從業機構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2024年,《每日經濟新聞》迎來風華正茂的20歲,特別啟動“智見未來——全球高端人物專訪系列”。在產品利率切換的當下,從業機構該如何調整產品策略?對明年壽險業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預判?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董事長楊帆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就以上問題給出了其見解和看法。
NBD:今年之于壽險業可謂是特殊的一年,也是行業深度轉型的一年:渠道的、產品的、投資的??幾乎涵蓋險企經營的方方面面。作為從業者,你對今年壽險行業的發展有什么樣的感受和觀察?
楊帆: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周期中,眾多中小保險公司以規模、儲蓄型產品作為主要發展思路,過分倚重利差,保險市場整體增長的同時,也存在發展結構單一等諸多現象。而如今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利差損風險如影隨形。隨著新“國十條”、預定利率調整、新會計準則等監管政策出臺,險企必須從過去依賴利差的經營模式,轉向業務結構平衡,三差收益平衡,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NBD:監管在《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中要求,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壽險產品定價機制市場化后,跟理財、基金等產品同臺競爭,人身險產品的優勢在哪里?險企又該如何調整產品策略和渠道策略?
楊帆:與理財、基金等短期產品不同,人身險的特點是長期乃至終身的保障,產品具有確定性,是安全穩健的基礎資產配置之一。同時,人身險具有融合醫療、健康、養老等多方面保障,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保障與服務,體現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對于險企而言,應該平衡并豐富產品結構,尤其在養老、健康等市場需求領域,加強產品創新與差異化特色經營;在渠道策略方面,險企可以根據渠道特色及優勢進行與之匹配的產品及服務合作,也可以與渠道也可在產品定制、資源互換等方面進行更深度的融合。
NBD:當前壽險業已經從增量客戶時代轉變為存量客戶時代,“以客戶為中心”已經成為每家保險公司的必選項,你認為壽險機構該如何踐行“以客戶為中心”?
楊帆:“以客戶為中心”首先需要險企有深入的客戶洞察,深入挖掘客戶的真實需求;其次是險企能圍繞多元化的客戶需求,推出相應的產品及全面的解決方案,同時還需要提供持續的客戶互動和優質的客戶服務。
最后,險企還需要搭建以客戶為核心的組織架構、系統架構、服務體系,將過往的“鏈條式”架構改為“輻條式”架構,通過數智化能力迭代和人工智能的加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
NBD:你如何看待當前行業提得最多的“大康養”戰略?險企又該如何下好這盤棋?
楊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保險+康養”已經成為行業趨勢,正在重塑壽險業發展軌跡。對于中小險企而言,目前還不具備重資產模式的條件,可以通過輕資產模式布局,同時要“有進有退”。
“進”指堅定進入康養領域,發揮自身資金、客戶資源優勢,金融牌照信用及數字化能力;“退”指退出康養機構日常管理。將康養服務交給健康、醫療等專業機構。
以信美為例,在養老體系建設方面,信美一方面在養老保險產品方面積極發揮專業及創新優勢,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養老產品保障;另一方面,信美秉承“服務即業務”的理念,扎根會員服務。逐漸建立起覆蓋國內外的健康醫療服務平臺;全面發布了康養服務品牌,實踐分年齡段的“旅居養老+居家養老+住院養老”(THH)輕型跨業合作養老服務模式,滿足會員精神、健康雙重需求供給。
NBD: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數字金融”首次被寫入中央文件,發展數字金融日益成為全社會、全行業的共識。你認為中小企業該如何抓住數字化機遇?
楊帆:數字金融對保險服務的助力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改變了保險公司的運營方式,實現了降本增效,也改善了消費者的體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
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整個公司的各個部門及多個專業領域,與公司治理、組織變革息息相關,需要公司的決策層親自推動,以此引導和支持公司從全局、全價值鏈、全要素出發開展整體統籌和優化工作。
當企業戰略思路不清晰時,數字化轉型無所適從;業務需求不清晰時,IT團隊返工不斷;而IT具有客觀公正的屬性,是公司戰略執行最好的工具。尤其在AI時代來臨時,壽險公司的IT團隊不應是輔助性部門,而應是核心部門。
NBD:在當下行業發展正值轉換的關鍵時期,你對2025年壽險業發展趨勢如何預判?
楊帆:如何保證承保端收益應是未來產品的主流趨勢。從目前行業一致性的選擇看,保障和收益并重的分紅險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年的主流產品。
同時,隨著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延遲退休政策的落地,對于養老保障的需求也會呈現增長趨勢。當代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精神需求,且老年人的養老周期是長期的、動態的、包含身體與心理的。如何為老年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產品與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也將成為壽險行業持續需要探索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