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2 20:25:44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彭水萍
自9月24日行情啟動以來,A股股民關注個股估值的提升,基民也在關心基金凈值回撤的修復速度。進入四季度,主動管理型的權益類基金當中,很多已經實現了年內業績的“轉正”,但需看到的是,市場中仍有不少產品凈值在1元面值以下,甚至在0.5元以下。
這背后體現的是基金業績的分化,同時也折射出結構性行情下,不同屬性基金的“爬坡”歷程有所不同。有分析指出,無論是受限基金流動性的影響,還是傳統賽道的投資效益不佳,低凈值的產品并不能直接貼上失敗的標簽,但能否抓住機會重整旗鼓才是基金經理以及管理人需要重視的問題。
2024年第四季度已近過半,A股自9月24日以來的行情仍在持續,截至11月7日,全A平均股價指數年內漲幅達到0.58%,首次以收盤點位實現年內正收益。由此反映出A股受本輪行情影響,個股估值的提振有了明顯的改善。
而實際上,基金重倉指數在11月7日收盤時統計的年內漲幅已經達到11.87%。不過,依然有不少基金的凈值在面值以下,其中,還有不少凈值四五毛的產品,既有成立三年左右的產品,也有超十年甚至超二十年的產品。
一方面,從9月24日至今,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本應該有更加靈活的調倉空間,流動性把握也相對占優,但從區間的回報來看卻相對欠佳。以天治核心成長為例,這只基金三季度末規模合計2.73億元,9月24日到11月11日的凈值增長率僅錄得3.74%。
另一方面,以傳統優勢賽道為主題方向的基金大多表現欠佳,特別是一些投資新能源、醫藥等行業的基金,在目前超低凈值產品當中占比較大。其中,民生加銀醫藥健康A、C在11月11日的凈值均在0.41元附近,華商新能源汽車A、C同期凈值僅在0.43元附近。
總體來看,Wind統計顯示,截至11月11日,主動權益類基金當中(統計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單位凈值在0.5元以下的基金有86只,倘若放寬至0.6元以下,數量則多達306只,另外,有2693只基金目前凈值仍在面值1元以下。
有公募界人士在11月12日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跌破面值的主動權益類產品主要還是因為基礎的市場行情不佳所導致,從最先的抱團到后來的瓦解,一些所謂人氣高的老賽道恰恰成了不少基金被深套的原因。
一邊是A股市場強力的反彈,另一邊卻是部分基金表現不佳,形成鮮明反差。而最近幾年行情的慘淡以及一些抱團賽道的瓦解等,都加速了一些高位建倉產品的凈值下跌進程。從現有的數據來看,2021年成立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凈值在四五毛的產品中數量最多。
Wind統計顯示,截至11月11日,在所有86只單位凈值在0.5元以下的基金當中,就有46只基金的成立時間在2021年,占比超過53%,是所有成立時間年份中最多的一類。
來源:Wind
2021年,也是公募基金大發展的一年,尤其新能源、光伏等板塊漲幅巨大,當年的冠軍基金也來自投資這些行業的產品。當時基金公司的產品發行也在向這些明星賽道靠攏,甚至有些明星經理旗下產品發行當天就結束募集,最終募集額接近100億的情況時有發生。
回頭來看,這一階段發行的很多基金并沒有高歌猛進,反而成為到目前為止凈值跌破面值,甚至在低于0.5元的產品中大量出現。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表示,很多基金經理對最近兩年宏觀經濟復蘇以及政策的判斷與市場存在偏差也是導致基金凈值表現不達預期的原因。
代景霞表示,相對海外成熟市場來說,國內基金經理團隊整體投資經驗偏淺,部分基金經理在能力圈以及風險管理方面還有待提升,而且投資視角偏短期,這也導致了部分基金可能過于集中投資于少數熱門行業和個股,導致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不能很好地應對和控制組合風險。
但另一方面,業內也有不少聲音在質疑,甚至在批評專業機構對于規模控制的風險意識,認為在當時階段,理應控制規模,采取一些限購等措施保護投資人權益。不過,很多事情事后進行評價并不公平及客觀,有業內人士直言,在當時階段其實很難斷定沒有估值進一步攀升的可能。
“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決定了這種經營模式,與規模掛鉤的管理費收入勢必會對機構的利潤產生影響,而投資人的熱情也有增加配置的需求,行情高點的判斷其實很難。”前述公募界人士坦言。
比起發現這些問題,盡快修復業績虧損更值得關注。受益于9月24日以來這波行情,權益類基金的業績普遍得到了不小的提振,然而,在這些四五毛產品當中,有的業績增長依然乏力。
客觀來說,在前述跌破面值的基金當中,有不少產品在9月24日至今的業績漲幅非常可觀,例如同泰開泰A、C,Wind統計顯示,該產品11月11日的單位凈值分別來到0.9881元、0.967元,期間的凈值增長率分別達到112.86%、112.76%。
即使是在單位凈值仍低于0.5元的基金當中,信澳成長精選C同期凈值增長率達到41.05%,單位凈值達0.4958元;金鷹時代先鋒C同期凈值增長率達到36.17%,單位凈值達到0.4988元。總體來看,期間業績在20%以上的,單位凈值低于0.5元的產品有41只,在所有86只此類產品中占比接近50%。
Wind統計顯示,主動權益基金在9月24日到11月11日的期間平均收益率達到27.02%。相比之下,目前有60只凈值低于0.5元的基金沒有在業績均值以上,有的甚至到11月11日的區間凈值漲幅僅為個位數,天治核心成長僅錄得3.74%,中信證券信遠一年A、B、C均不及9%。
來源:Wind
從這60只基金的投資范圍來看,除了一些醫藥、消費類的主題投資基金,其他的產品則普遍屬于全市場配置型的基金,但依然沒有在本輪行情中獲得較大的業績提升。
前述公募界人士表示,基金持倉的穩定性是把雙刃劍,“煤炭、電力等高股息品種從去年8月份就開始啟動,本輪行情當中整體表現不及科技成長,本身也是結構性行情的特點。”
可見,超低凈值基金的現狀,收諸多客觀的產品屬性以及市場行情等因素所影響。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跌破面值的基金并非就宣告了基金的終結,未來仍有機會通過業績的提升重回面值之上,乃至創出歷史新高。
不過,時下被動型產品的發展勢頭旺盛,市場在關注到主動權益類產品問題的同時,也對被動型指數基金的規模增長刮目相看。從業內的分析來看,中長期維度來說,累計凈值收益率居前的依然是主動權益類基金,全市場單位凈值最高的目前也是主動權益類產品。
不過,在監管大力扶持以及指數基金整體跑贏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背景下,指數基金得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認可,隨著A股市場有效性不斷提升,這些均為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姚旭升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就提到,主動管理型產品面臨幾大挑戰:第一,被動指數型基金的業績表現與指數密切相關,相對透明且易于比較,而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業績表現依賴于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第二,主動管理型基金的管理費用和運作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投資者的收益,被動指數型基金費用低廉,更具成本優勢;第三,隨著市場有效性的提高,主動管理型基金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逐漸加大,投資者對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期望值下降,轉投業績表現更加穩定透明的被動指數型基金。
姚旭升表示,主動管理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各有優勢,未來有望實現共存發展。主動管理型基金在挖掘投資機會、應對市場變化方面體現出更高的靈活性,而被動指數型基金可以發揮低成本高透明度的優勢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也表示,雖然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超額收益下降,但還是能夠看到一批投資能力非常出色的基金經理,而且市場結構的變化可能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優勢有可能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存在。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需要不斷打磨和精進自己的投資能力和投資策略,持續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超額收益,才能在投資長跑當中勝出。另外,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也可以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積極地向投資者闡述自身投資策略的特點和優勢,來建立和鞏固自身產品的號召力。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