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4 21:08:04
在11月14日舉行的“2024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暨每經20周年財經媒體峰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劉學東向與會同仁分享了自己對媒體轉型的思考,明確表示“新聞決定影響力,科技成就媒體未來”。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歡
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劉學東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2004年從經濟中心上海起航,2008年總部遷至傳媒業重鎮成都,每日經濟新聞一路秉承“新聞決定影響力”走過20年光景,未來之路如何行穩致遠?
在11月14日舉行的“2024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暨每經20周年財經媒體峰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劉學東向與會同仁分享了自己對媒體轉型的思考,明確表示“新聞決定影響力,科技成就媒體未來”。
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技驚四座”。兩年來,新聞媒體一邊見證激烈的“百模大戰”,一邊也在思考如何被AI“賦能”而非被“替代”?
當天會上,劉學東分享了每日經濟新聞(簡稱“每經”)近年的AI探索,希望能給媒體同仁提供一些借鑒參考。
早在2020年,每經啟動“AI戰略項目”,實現對4000余家上市公司資訊“秒級”生成,重塑了采編流程;2021年,基于對視頻傳播的認識和判斷,每經AI電視上線,構建起“文字+視頻”的全平臺內容傳播矩陣;此后兩年,每經加快推進平臺重構和媒資庫建設,其自研的“雨燕智宣”AI短視頻自動生成平臺目前已實現商業變現……
“每家企業都應該建立自己的媒資庫,形成自己的數字資產。”劉學東表示,無論是機構媒體、區縣融媒體中心,還是城市、企業,其實都有“堆積如山”的資料、“封存已久”的資源,“這些東西都是有價值的,只是還沒被清洗出來,需要有人來梳理、打標簽。”
盡管“打標簽”過程艱難,劉學東仍然堅持“笨鳥先飛”,用“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一點地把媒資庫建起來。
目前,每經媒資庫總量已超過百萬,并且已有多家企業伸出橄欖枝,“我們的技術形成了輸出。”劉學東的觀點是,AI越超前,真實世界的媒資就越重要,而“盤活”數字資產也將是每經未來的出路。
據悉,繼上個月發布20+“超級個體”項目后,由雨燕智宣媒資庫和智能中臺共同搭建的“每經AI電視4.0”將于近期發布,在“一個人就是一個電視臺”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孤島效應”。
在同行眼中,劉學東可以說是“最懂技術”的財媒掌門。
被貼上“技術”標簽,他打趣說“心里有些不服氣”,因為骨子里仍是“傳統”的新聞人,這也是每經一直堅持用“專業、深度、故事、傳播”來踐行“新聞決定影響力”的根本。
會上,他希望傳遞的是,接受新鮮事物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屬”能力,身處飛速發展的時代,媒體需要不斷學習,財經媒體更需要走在前列。“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慢慢陷入經驗主義。”他說。
劉學東認為,無論五年、十年抑或更長時間,財經人都應該是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瞭望者,是財經事件的平視者和財經專業的深耕者,同時更是面向新事物的學習者,財經行業的創新者和觀點提供者。
“當然,每個人做不到‘大而全’的,在一些小切口上,大模型能夠幫助我們把工作做得更細致。”他進一步指出。
對于“媒體轉型”,劉學東認為必須建立在對內容、傳播、技術的深刻理解之上,至于如何立足當下謀劃未來,他說,“機會永遠垂青直面危機迎難而上的團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