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6 13:56:24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海風吹拂五千年的橫琴島,尋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軟實力”密碼。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楊夏
相傳是仙女橫放于南海碧波的古琴,與澳門一水之隔的珠海橫琴,不僅集美麗傳說與區位優勢于一身,作為粵澳深度合作區,更承載著四個“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
作為珠海146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在這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城市管理,如何做到“像繡花一樣精細”?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將視線聚焦于這家拿起“繡花針”的公司:珠海大橫琴城市資源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橫琴城資)。
大橫琴城資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由珠海大橫琴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萬物云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HK02602,以下簡稱萬物云)設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一次“混改”合作,創造出了后來在全國多地推廣的城市治理新模式——“物業城市”。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海風吹拂五千年的橫琴島,尋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軟實力”密碼。
記者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橫琴合作區)的采訪中,精細化、智慧化的說法貫穿始終,各種“新花樣”也見諸相關報道中。
在某點評網上,一位網友今年1月3日發帖稱:“橫琴碼頭的井蓋很有海洋特色啊!”隨文配了幾張在井蓋上繪制的海洋動物照片。或許這就是橫琴合作區精細化城市治理的一個小小縮影。
“井蓋繪畫”不是橫琴獨有,但“物業城市”卻是由橫琴走向全國。
“當時全國首個‘物業城市’治理模式在橫琴合作區的落地,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的。全島106平方公里的面積不是特別大,但里面的產業、業態、人員等都較為豐富,很適合進行創新實踐。”10月14日,大橫琴城資副總經理萬斌斯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隨著橫琴合作區建設的深入推進,“物業城市”這一模式所展現出來的城市治理、服務效果和創新力也獲得持續的認可。
何謂“物業城市”?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將城市視為一個“大物業”。展開來講,就是將多種業態融合起來集中管理,推動城市治理由粗放化向精細化、智慧化轉變。
萬物云智慧城市服務業務將數字科技賦能作為提升橫琴城市治理水平和探索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支撐,自主投入和開發建設了“全域智能運營平臺”,通過在感知端、調度端、分析端分別打造城市的“眼、手、腦”,實現7×24小時實時跟蹤、可視化呈現,即時報警、智能派單等功能,推動城市管理向智慧化、精細化邁進。
站在橫琴合作區的城市智慧運營中心,可以看到一塊電子屏上正顯示著整個合作區的眾多城市服務情況。“城市智慧運營中心”集成了全域數據,整合了橫琴35個城市運營場景、77項業務,利用全息態勢和大數據技術,將橫琴島實體空間映射到虛擬空間,實現一“屏”觀全城。這一“屏”所“觀”到的,有43851盞燈、192個垃圾分類收運點、127公里的管養水系、33.4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還有橫琴全島的作業人員和車輛,工作人員可以對它們進行實時監測、智能感知、統一調度。
“物業城市”的智慧化、精細化,體現在“地上”:過去,橫琴島上的路燈壞了,要靠人工巡查才能發現。而物業城市大數據平臺全面運行后,就實現了對路燈的遠程集中控制及管理,不僅可實時查看、處理故障信息,還能根據實時天氣狀況自動調節路燈開關時間,根據電壓電流自動啟動斷電保護。
又比如,通過物業城市大數據平臺,可以實時查看所有垃圾清運點的垃圾收集情況和車輛作業情況,不僅可追蹤每輛清運車的實時監控視頻和垃圾傾倒記錄,還可對垃圾收集量、垃圾收集次數進行統計分析。
“物業城市”的智慧化、精細化,還體現在“地下”:近年來,對地下綜合管廊經過科學管理和集約化管養,有效避免了城市“拉鏈路”(即不同的運營單位對于道路挖了填、填了挖,反復施工,造成人力和資源浪費)的出現,橫琴地下綜合管廊的建成就直接節約城市用地約40公頃。管廊管養,安全是第一位。管廊團隊采取24小時值班制度,每天進行內部巡檢和外部巡查,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各個設備,接入“物業城市”大數據平臺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可及時響應處理。
“物業城市”的精細化、智慧化管理,需要人的智慧,也需要科技賦能。
在便民交通領域,隨著橫琴合作區建設的加速推進,澳門居民到合作區工作、休閑、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隨之而來的停車難、停車亂、充電難等民生熱點、痛點問題日益凸顯。
如何緩解停車、充電供需矛盾,便利琴澳居民出行?橫琴合作區探索出停車管理新模式——運營管理合作區公共停車場充電站、助力12個公共充電站正式啟用、助力祥云路停車場升級改造工程順利完工、運營管理智能移動儲能充電樁……依托合作區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實現車位引導和運營數據遠程監控管理等功能,有效提升運營效率。
2023年5月,合作區首個可識別香港、澳門及內地三地車牌的停車場——愛琴路停車樓投入使用,該停車樓依托合作區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可實現車位引導和運營數據遠程監控管理等功能,讓三地車主均享受到一站式、智慧化的便捷停車服務。
“電量不夠的話,難免會有‘里程焦慮’。我平時有空也會帶家人來橫琴游玩,現在充電設施增加了不少,用手機一搜就能搜索到附近的充電站,還是挺方便的。”體驗了便捷的停車、充電后,前來橫琴游玩的游客曾先生如此評價。
在網格治理領域,目前,橫琴合作區已初步形成“1+N”的網格治理團隊,并逐步融入智慧城市管理平臺一體化運行,實現城市部件精細化數據“線上化”,力爭形成“發現問題—生成工單—快速處置—及時反饋—數據分析”的工作閉環。
“物業城市”運用智慧化手段,依靠物業城市大數據平臺,充當城市的“眼手腦”,有效推動城市管理智慧化:“一看”實時了解每一輛垃圾清運車的作業情況、“一秒”全面獲取和追溯各類全島異常作業情況、“一屏”精確統計車輛及人員作業軌跡及考勤情況、“一鍵”遠程集中控制及管理全島路燈運行情況、“一查”實時監測河道的水位狀態和歷史趨勢……
“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體現是高科技、高質量和高效率,而當下的智慧物業城市模式,就是從高科技、高質量和高效率上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服務水平。”萬斌斯認為,從效果上來看,區域的居民能明顯感受到服務響應速度的提升和城市環境面貌的改善。另外,基于大數據與C端充分的互動,還能及時發現居民不斷變化的需求,在正向反饋中持續提升服務質量。
對于城市環境面貌的改善,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以最常見的環衛工作來說,以前普遍只能依靠人力打掃,工作內容繁重的同時效率也較低。而在橫琴合作區內,環衛層面一直在深入推進“人機結合”作業模式,利用洗掃車、高壓沖洗車等多機種深度配合,提高道路清掃保潔質量和作業效率。
“物業城市”,既非簡單的政府“政務外包”,也非企業一味“逐利經營”。正如萬斌斯所說,是從“管理”到“服務”之變。
由單一治理主體變為多元治理、共治共享,這一實踐也吸引到全國多地目光,其中就包括成都。
2020年3月,成都高新區屬地國企與萬物云共同設立的成都高投城市資源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投城資)正式落地,這也標志著西南首個物業城市“一體化”運營平臺正式誕生,開啟“物業城市”成都實踐。
2020年11月,高投城資以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新川片區15.39平方公里為試點,推動“物業城市”一體化模式落地。2023年8月1日,高投城資將“物業城市”一體化模式延伸至中和街道北片區,開啟老舊城區一體化運營服務實踐,為中和街道全域35.2平方公里提供全方位城市空間智慧服務。
“物業城市”的理念從橫琴走向全國,精細化、智慧化離不開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針線”正在編織城市管理的“新花樣”。
記者手記
近幾年,物業行業和地方政府雙向發力城市服務。于物業公司,城市服務也可以挖掘多元服務等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對地方政府而言,如何有效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經過疫情大考和當下高質量發展的命題,基層社會治理需求也越來越多,物業作為基層治理“軟基建”的定位也更加明確。
同時,由于城市服務涵蓋公共基礎維護、綜合治理、資源運營、智慧服務等方方面面,對物業公司的能力也有很高要求。另一方面,城市服務的主體是地方政府和基層社區,對物業公司而言仍存在營收和毛利困局。
因此,在不少物業企業看來,城市服務是最難做的業務板塊。不過隨著城市服務的效果凸顯,這類服務模式也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推廣。
城市服務業務自提出以來,歷經多年發展,在不斷摸索中,服務內容體系日益綜合化,政府也積極開展標準制定工作,逐步打通城市治理的頂層設計,放寬條件,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治理,推動業務從初期的探索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
然而,這一進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如企業能力與政府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城市服務業務邊界難以清晰界定,不同政府主體需求各異,以及專業能力構建和模式創新與復制困難等,均有待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探索解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