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5 22:33:20
11月15日,聯想集團公布2024/2025財年中期業績,第二財季營收1279億元,同比增長24%,凈利潤(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28.9億元,同比增長48%。董事長楊元慶表示,非PC業務營收占比已接近46%,未來將達50%以上。
每經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文多
11月15日,聯想集團(HK00992,股價9.17港元,市值1138億港元)公布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2024/2025財年中期業績。公司第二財季實現營收1279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凈利潤(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28.9億元,同比增長48%。PC以外業務的營收占比接近46%,比前一財年增長了5個百分點。
業績發布會后的媒體溝通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還提到,未來集團非PC業務占比會達到50%以上。
分業務來看,聯想集團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第二財季實現營收968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核心主業——個人電腦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12.1%。聯想集團還在財報中提到,由于《黑神話:悟空》等游戲所帶來的消費趨勢,游戲機型的收入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財季聯想集團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3%,創下了聯想集團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以來的最高財季銷量。聯想集團方面介紹,聯想手機業務的營收在北美地區同比增長了20%,在亞太地區同比增長282%,在國內市場同比增長112%。
談到手機業務的發展歷程,楊元慶在媒體溝通會上透露,當年并購摩托羅拉時該項業務還是虧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扭虧為盈都是工作重點。“我們砍掉了很多不盈利的區域,也砍掉了很多不盈利的產品線,同時加強了運營能力,復制了在PC上成功的經驗。大概三四年前我們就開始扭虧為盈,從那以后,我們開始制定新的策略:一個是市場的擴展(策略);同時還有產品的擴展(策略),我們曾聚焦于中低端,現在擴展到了中高端。”楊元慶稱。
另外,楊元慶還透露,Moto AI也會使用大模型技術,在對話、回答問題等功能之外實現協助用戶作出決定等功能。“未來手機應該是我們個人智能體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幫你采取一些行動,包括訂機票、付款、安排行程等,這大概是我們看到的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二財季,聯想集團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營收155億元,同比增長近13%。ISG(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實現營收237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存儲、軟件和服務業務營收總和同比增長35%,海神液冷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過48%。
不過,目前聯想集團ISG尚未實現盈利,上半財年虧損約為7300萬美元。對此,楊元慶表示,業界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從傳統計算需求負載向人工智能計算負載轉變。“我們相信未來傳統計算和人工智能計算依然會是兩個都需要的發展方向,業務的比重也會趨于平衡。”他表示,聯想通過“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的策略構建了針對云廠商的業務,目前這一部分的業務占了ISG營收的“半壁江山”,并且實現了盈利。這意味著ISG整體業務在向盈虧平衡點邁進,接下來“主要看執行”。
談到未來各項業務的理想占比情況,楊元慶直言:“過去十年我們一直在驅動業務多元化戰略,不再僅僅依賴于PC,而且新的業務增長都比PC業務增長要快。相信非PC業務(占比)很快就會達到50%以上。”
作為最早提出AI PC概念的玩家之一,聯想集團業績財報中的又一亮點也在AI PC上。整體來看,據Canalys統計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AI PC出貨量達到1330萬臺,占本季度PC總出貨量的20%。
聯想集團AI PC賣得怎么樣?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談道,公司AI PC發布以后,對于PC業務有非常好的帶動。“我們的AI PC,在中國市場的筆記本銷售(總量)里面占比超過了兩位數,完全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期。”
值得關注的是,從品牌定位角度看,劉軍還提到,AI PC的發布大大推動了聯想在高端筆記本市場上的份額。“上半個財年,我們在高端筆記本市場的份額同比增長了4.6個百分點,800美元以上的高端產品占據了市場統治地位。下半(財)年我們還會有更多的產品上市,對AI PC的前景非常樂觀。”
人工智能方面,楊元慶認為,AI不僅僅是大模型、文生文或者文生圖,更多是其基于豐富的個人、企業數據發揮價值,而這需要存儲能力、網絡能力、算法等多個要素在齊頭并進,且AI不只在云上。他表示,未來聯想集團將持續加大對于混合式人工智能的投入。AI PC之外,聯想集團還將拓展平板電腦、手機、AR/VR、耳機等多種智能化終端設備,同時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比如GPU服務器。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