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驛區融媒中心 2024-11-29 20:29:14
企業是重要的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城市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恰似“魚水”,城市不斷提升發展能級、創造發展機遇,企業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發展得好,城市才會更具生機和活力。
龍泉驛,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9月以來,成都市全面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在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的當下,成都全市上下以“進萬企”的決心和魄力,展現著這座經濟體量超2萬億元城市的責任和擔當。對于龍泉驛而言,如何從工作的開展方法和邏輯起點出發,吃透“進萬企”的內涵和本質,為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已成為一道必答題。
一
“進萬企”,“進”是第一步,“進”是行、是干,是方式方法,更是工作作風。要將政策的溫度、干事的熱度,層層傳遞到市場一線,政府和職能部門就必須深入園區、車間、工地一線,“面對面”傾聽企業訴求,實打實解決企業問題。
深入企業一線,傾聽真實需求
9月以來,全區深入開展“進解優促”工作,建立“1+4+1+5”工作體系,成立行業服務專班4個、落實服務專員323名,聚焦“四上”企業和重點規下企業開展全覆蓋走訪。截至11月22日,累計走訪企業1613家,收集解決問題739個。
進企業,強的是發展信心。“產業主體是企業”。只有真正站在企業角度解決問題難點,才能有效提升企業面對挑戰的信心和決心。例如,面對企業生存發展中融資的難點痛點,龍泉驛區充分發揮“經開產融合作平臺”橋梁紐帶作用,提供資金供求信息、扶持政策信息、股權債券融資服務、融資擔保等服務,為企業注入“活水”解融資難題。該平臺累計通過“惠蓉貸”幫助2227家企業和個體獲貸55.86億元,平均融資成本3.95%,為企業節省融資成本2300余萬元,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
走訪服務企業
解難題,促的是轉型升級。“產業動能靠創新”。以數字賦能等新的發展方式推動營商環境再造升級,不僅可以提升政府服務質效,還能引導企業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例如,區經信局基于“服務專員”機制探索建設“云數字園區”APP,可實現“政策一鍵申報、供應鏈一鍵搜索、問題一鍵反映、信息一鍵整理”等功能。專門設置“企業數字化轉型”功能板塊,聚焦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等問題,對“癥”設置“政策文件”“資源池”“應用案例”內容,推動企業轉型“一觸可即”。成都秦川物聯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僅通過平臺申報到了資金支持,還成功申報了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四川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供應商等資質,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
杉杉奧特萊斯廣場
優環境,提的是服務效能。“產業成長要環境”。通過走進企業解決問題,可以督促政府相關部門做優營商環境,持續提升服務效能。例如,杉杉集團今年在全國共布局了四座奧萊,成都店最先開業。從2023年2月拿地到今年9月正式開業,僅用了一年半時間。如此高效率的建成投運,離不開政府各部門的高效服務。龍泉驛幾乎每月組織兩次協調會,更有專班現場辦公協調,內容囊括行政審批類的辦證、配套建設類的道路修建、交通指引,招商引資類的商戶推薦、相關營銷資源對接等各個重要節點。
促發展,開的是廣闊新局。“產業支撐在園區”。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建立起常態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可以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不斷開辟新賽道,打造新動能。例如,10月30日,成都斜杠廣場直播生態基地在龍泉驛開園。在園區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和街鎮立足企業需求,從場地選擇、手續辦理等方面為企業提供高效服務。同時,園區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化運作”的模式運營,將逐步形成集品牌供應鏈、人才培養與輸送、直播相關培訓服務、企業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務為一體的直播經濟產業園,成為龍泉驛區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代表。
二
在“進萬企”工作開展中,如何確保真正提供有力支撐而不是添麻煩,真正凝聚發展動力而不是走形式,真正增強企業信心而不是耍花活,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很多地區的先進經驗也值得我們學習。
“面對面”傾聽企業訴求
進不是表面功夫的“進”,而是注重實效的“進”。企業最怕的就是包裹著各種美麗外衣的“官樣”新形式主義,不僅問題沒有解決,反而給企業增添了“負擔”。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真正走進去“把脈看病”,找出關鍵“病因”,開出有效“藥方”,關注“療程”變化,才能發揮高質量服務的實效。
以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針對無人駕駛汽車高集成化和智能化的行業特點,廣州稅務部門釋放“政策找人”紅利,結合企業需求,及時進企業推送制造業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虧損彌補等相關政策,輔導企業財務人員辦理相關稅費業務,并建立后續跟蹤管理服務機制,確保稅費優惠直達快享,真正做到了以“政府有為”,促“企業有利”。
走訪服務酒店企業
進不是沒有邊界的“進”,而是有章法有條理的“進”。放眼龍泉驛區,超1500億元的經濟體量中,包含著數以萬計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如何“進”才能更高效?既不能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重點的進;也不能搞“一陣風式”地進,要讓每一次進到點子上、達到效果。
在成都市制定的《“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方案》中,答案清晰可循。成都采取龍頭企業“全部進”、重點企業“重點進”、其他企業“按需進”的工作思路,分層次、分類別開展走訪服務,確保進出效率、進出效果。另外,上海嘉定區服務做“加法”是一個有效參考。嘉定區對于100萬元稅收以上重點企業及科技型企業,采取分級、分層包干走訪制,“一企一策”制定問題解決方案,精準有效掃清企業發展的“絆腳石”,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
進不是只解一時之困的“進”,而是謀長遠發展的“進”。“進萬企”行動不僅著眼當前,解決企業燃眉之急,更要著眼長遠,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針對不少服務類企業反映“目前成都‘上規’的政策支持,沒有覆蓋到服務類企業”這一訴求,成都市發改委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企業“上規、上榜、上云、上市”提質發展的政策措施》,將“上規”獎勵從工業企業擴大到服務型企業、批零住餐企業、建筑企業,力度超出很多同類型城市。另外,蘇州根據地方實際,著眼全局,通過構筑“1+10+N”助企服務網絡、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化“免證蘇州”改革、推行制造業企業“數據得地”等綜合施策,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
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
進不是孤立片面的“進”,而是促進全面協調的“進”。工作推進中要注重系統性與協調性,促進企業間及與社會各要素的和諧共生,從“個性”問題里找出“共性”需求,及時出臺政策措施,才能做到“一類問題解決,一批企業受益,一個行業振興”。例如,成都高新區發布營商環境提升專項工作措施,聚焦大規模設備更新、專業園區要素配套供給、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近千條企業訴求進行深入剖析研究,制度性解決企業共性訴求、堵點、難點,共提出九個方面15條舉措。其《工作措施》提出通過梳理大規模設備更新需求企業名單,打破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企業間的信息壁壘,讓“資金流”與“技術流”相遇,精準響應了企業訴求,也促進了相關行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進”是一場雙向奔赴,只有城市和企業緊緊“綁定”,才能“進”出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我們堅信,只要各級各部門以更加積極主動、靠前服務的發展意識,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措為企業紓困解難,就一定能取得更多企業和群眾滿意的成果,實現城市與企業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