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養老儲備需求增加但行動不足 長壽時代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養老金融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2 17:32:20

從退休準備指數的細化指標來看,近年來反映受訪者退休準備意識方面指標得分較高,而反映實際行動方面的指標得分都比較低,說明中國居民在退休準備的意識方面這些年來是在不斷提升的,而且達到了比較滿意的一個認知水平,但是退休準備行動方面,卻不盡如人意。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張益銘

《2024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指出,未來10年,我國將迎來史上最大的“退休潮”,60后(指60歲退休以后)群體正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馮潤桓教授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儲備需求將顯著增加。

近日,同方全球人壽聯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發布了2024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5.53,該指數與2023年持平,居民的退休準備尚待加強。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秉正看來,從退休準備指數的細化指標來看,近年來反映受訪者退休準備意識方面指標得分較高,而反映實際行動方面的指標得分都比較低,說明中國居民在退休準備的意識方面這些年來是在不斷提升的,而且達到了比較滿意的一個認知水平,但是退休準備行動方面,卻不盡如人意。“政府、市場和個體應該進一步努力,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政策、產品和服務等環境,有助于將退休準備意識轉化為行動和更完善的退休準備規劃。”陳秉正表示。

長壽時代居民養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延遲退休政策的出臺,對于個人退休儲蓄計劃產生了哪些影響?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養老金融產品?明確養老儲備需求,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就有了方向……

長壽時代居民養老需求面臨變化

幾十年后的退休養老生活會是什么樣,一個高智能的機器人照顧你的日常起居、就醫出行、互動娛樂……長壽時代,居民養老需求的變化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在馮潤桓看來,長壽時代的變革,首先是打破人們對傳統的人生規劃的界線,以前相對學習周期比較短,工作年限比較長,比如我國現在建立的養老保險體系的時候確定退休年齡是在建國初期,那時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今年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壽命達到78.6歲,多于原來的兩倍。人們生命周期規劃肯定不一樣了。當人們活得更長,需要更有品質的生活,肯定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就業、退休規劃。

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童伯寧認為,從影響變革來講,一方面經濟結構的變化,包括消費習慣的改變,因為長壽時代醫療方面的需求會增加,還有勞動市場的改變,之后可能會雇用更多老年人,靈活就業、再就業越來越多的進入我們的生活當中;另一方面,將來養老退休會越來越多依靠我們自己,現在大家都強調自己管理養老,這個轉變是不可避免的。

從應對措施來講,童伯寧認為,一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不能因為賺錢養老而把身體搞垮;二是財富規劃,建議父母從小教育孩子儲蓄的概念。第三是如何保持和時代同步,我們以后在AI的時代,會與高智能機器人打交道,它為我們服務,如果不知道如何交流,這會對老年生活影響非常大。

“長壽實際上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家庭社會關系,包括代際之間的互動。”馮潤桓表示,比如我們的父輩或者更早一代人有養兒防老的意識,多子多福的觀念,實際上就是風險管理觀念,孩子生得多大概率會有一個比較孝順、經濟能力來贍養老人。然而,這種觀點逐漸消退,我們更多依賴于社會養老,養老金三支柱體系提供更多的退休收入來源。我們不能用原來的既有預期、社會運作傳統模式運行,還需要很多的創新。

抓住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機遇

人口老齡化、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等現實問題,給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延遲退休政策的出臺,要求個人重新審視退休儲蓄計劃。工作年限延長意味著更多時間積累財富,但也需面對更長退休期。因此,合理規劃退休財務準備方式至關重要。

根據《2024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報告》的問卷調查結果,在允許自愿選擇退休年齡的政策下,預期退休年齡將呈現“山”峰效應。這意味著,人們的退休年齡將在最早退休年齡、法定退休年齡和最晚退休年齡這三個年齡上出現峰值。這恰好符合類似彈性退休制度先行國家的實踐經驗。這一現象對于養老儲備的需求和養老金融產業的發展都將產生影響。

不過,從2024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來看,顯示居民的退休準備尚待加強。“今年的退休準備指數與去年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低收入人群的退休準備指數出現了下滑。這一數據表明,在整體經濟環境相對平穩的背景下,部分弱勢群體的退休保障仍面臨嚴峻挑戰。”馮潤桓表示。

“抓住養老金融產業的巨大機遇,需要政府、企業和保險公司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馮潤桓建議,政府應更加明晰延遲退休政策,加強宣傳和推廣,提高公民對“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和政策的了解。同時,企業也應通過福利宣講、理財教育等方式,幫助員工提升金融素養,為其退休生活做好充分準備。保險公司則可充分利用個人養老金制度,增強其產品收益的穩健性,提高用戶投資選擇的靈活度。這將有助于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養老金融產品需求,推動養老金融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業內看來,在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方面,個人養老金產品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雙輪驅動”的態勢基本形成。我國個人養老金于2022年建立,截至2024年6月,有超6000萬人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其覆蓋面和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保險公司探索養老保險產品創新

長壽時代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養老金融產品?《2024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報告》指出,當前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穩健性和流動性。這一趨勢反映了人們對于退休生活的理性預期和實際需求,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明確的產品創新方向。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產品安全性高、具有保本屬性,受到低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青睞,但流動性相對不足,在產品吸引力方面產生一定影響。陳秉正分析認為,商業養老年金保險有幾個需要改進之處:

一是在客戶領取時間、領取期間上更加靈活,給客戶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很多產品盡管理論設計可以定期領取,但沒有真正開放給消費者,這對于很多消費者是不夠方便的;二是領取期限選擇方面有更多的靈活性,大部分公司都給出了最低保證領取時間的設計,不一定滿足部分消費者的需要,不夠多樣化;三是產品設計方面,在累積階段如何在穩健前提下有更好的投資累積,比如設計在累積期和某種投資指數掛鉤,在領取期也可以有保證抵御通脹的設計,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于金融產品長期保值、增值的需求。

針對產品同質化的問題,童伯寧認為,保險公司需要加強創新力度,開發不同的多種類的產品符合不同的風險需求。“不同的人群對于養老金融產品的風險偏好不一樣,我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設計產品,比如更保底的固收類產品,也可以有一些分紅的偏好,適合于風險偏好承受力強的人群。此外,公司還在不斷地升級服務內容,豐富養老服務版圖,為客戶提供養老顧問、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多樣化的服務,滿足不同長者家庭的實際需求。”

法再集團副總經理張力表示,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健康風險是增加的,保險課題就是研究如何做風險的識別、量化和減量,從海外的養老產品趨勢來看,“保險+服務+科技”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客戶的保險資金安全、保值增值的同時,有真正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解決方案,也可以幫助保險行業穿越經濟周期。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642836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養老 保險 金融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