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又有老牌公募換“掌舵人”:銀國宏新任新華基金董事長,原董事長于春玲因個人原因離任

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3 21:52:22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基金高管發生變更的頻率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截至12月3日,年內高管變更高達322人次。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趙云    

12月3日,新華基金發布了董事長變更公告,顯示原董事長于春玲因個人原因離任,將由銀國宏出任該公司董事長一職。

根據公告,銀國宏歷任中國教育科技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證券營業部財務出納、咨詢部經理,中信建投證券(前華夏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公司助理總經理及副總經理,東興期貨董事長、東興基金董事長,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資產管理公司籌備組副組長、資產管理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現任恒泰證券黨委副書記、總裁,恒泰期貨法定代表人、董事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于春玲是2021年加入新華基金的,曾任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局長、天津分行行長,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等職務。2023年初,新華基金原董事長翟晨曦離任,于春玲代任董事長,當年6月正式出任新華基金董事長一職,距今不過一年多時間。

銀國宏新任新華基金董事長

又有一家老牌公募基金官宣更換董事長。

新華基金12月3日公告稱,該公司原董事長于春玲因個人原因在12月2日離任,由銀國宏出任董事長一職。

公告顯示,銀國宏歷任中國教育科技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證券營業部財務出納、咨詢部經理,中信建投證券(前華夏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機構業務部總經理、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公司助理總經理及副總經理,東興期貨董事長、東興基金董事長,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資產管理公司籌備組副組長、資產管理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現任恒泰證券黨委副書記、總裁,恒泰期貨法定代表人、董事長。

根據公開資料,2022年12月底,東興基金官網發布公告稱,原董事長銀國宏因工作安排離任;2023年9月,恒泰證券聘任銀國宏為公司總裁。在去年12月底的一次公開論壇上,銀國宏還表示普惠金融和高質量發展結合之處就在于除了效率優先以外,要兼顧效率公平,同時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普惠金融的助力。

而新華基金的原董事長于春玲曾任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局長、天津分行行長,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等職務。2021年,于春玲加入新華基金,2023年2月開始代任新華基金董事長,并在當年6月正式出任董事長一職。不過就在一年半之后,于春玲因“個人原因”離任。

公開資料顯示,新華基金成立于2004年,注冊資本2.175億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520.53億元。近年來,新華基金的股權變更頗為震蕩,最新的股權結構為恒泰證券持股58.62%、新華信托持股35.31%、杭州永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6.07%。

隨著股權的變更,新華基金的高管陣容也經歷了多次變動,不到兩年時間董事長已更迭了三任。

新華基金在回應記者采訪時表示,恒泰證券是新華基金的控股股東。恒泰證券黨委副書記、總裁銀國宏兼任新華基金董事長,將在戰略緊密協同、資源共享調配、內部溝通順暢等方面更有助于新華基金的長遠發展。

年內基金高管變動已超320人次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基金高管發生變更的頻率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截至12月3日,年內高管變更高達322人次。

具體來看,副總經理變更次數最多,年內已有121人次,涉及76家基金公司;總經理變更以86人次排在第二位,涉及44家基金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基金公司的“掌舵人”,今年以來董事長變更的頻率也非常可觀,達到70人次、涉及35家公司。此外,督察長、首席信息年內分別變更了46人次和33人次,都涉及23家基金公司。

剛過去的11月就有45人次的高管變更,涉及24家公司,其中不乏董事長和總經理。例如,11月29日,于景亮履新鑫元基金總經理、財務負責人。

11月22日,前海開源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顯示董事長李強因個人原因離任,現任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秦亞峰代任董事長。

11月15日,天弘基金公告稱黃辰立正式出任天弘基金董事長,原董事長韓歆毅因工作原因離任天弘基金董事長職務。

11月9日,恒越基金原總經理黃小堅因個人原因離任,由鄭繼國“接棒”出任總經理一職、同時新任財務負責人;11月8日,浙商基金原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王波因個人原因于11月6日離任,劉巖新任公司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11月5日,原范達集團大中華區CEO唐華出任國聯安基金總經理一職等等。

從數據上來看,臨近年底公募高管變更頻率甚至有越來越高的趨勢,而核心高管的離任對于頭部公司和中小型基金公司來說無疑都是影響巨大的。

有公募人士對記者指出,公募基金高管變動頻繁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正在逐漸成為業內常態。“可能是因為市場競爭、政策影響、公司治理結構調整等等,也有可能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方向變化,不過整體來看大公司有更完善的體系與制度來保證平穩過渡,對中小公司的影響會更明顯。”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158398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