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6 22:37:34
劉世錦表示,11月份以后,我們看到了一些數據有所好轉,但仍然面臨消費不足的情況。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張益銘
每經北京12月6日電(記者 袁園)12月6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由華夏時報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交易研究中心、華夏時報金融思想薈和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聯合提供智力支持的2024(第十八屆)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上做了主旨演講。
劉世錦表示,11月份以后,我們看到了一些數據有所好轉,但仍然面臨消費不足的情況。有數據對中國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在同中國大體相同的發展階段做比較,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方面,OECD國家是57%,中國只有39%。“所以現在我們面臨著消費需求不足的現狀,這個偏差和OECD國家差了1/4,甚至1/3,我稱之為結構性的偏差。”劉世錦表示,出現結構性偏差的原因很多,比如長期以來重投資、輕消費的政策傾向,城市化的比重和質量偏低等。
劉世錦接著指出,所以改革仍舊具有價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就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財稅制度改革、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怎么把這些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實處,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推動結構性改革。”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表示,三項結構性改革分別是:以擴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事權為突破口,加強社會保障和提升人力資本的能力建設;以城鄉結合部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以調整經濟活動中所有制屬性界定范圍為突破口,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創新完善,創造更多的較高收入就業機會。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