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3:50:54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楊 軍
“博世中國的銷售額約占博世全球市場銷售額的20%,中國已經成為博世技術研發和創新的關鍵基地。”在《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周年之際,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博世中國在集團中的角色正悄然發生變化。
這一變化背后,是越來越重要的中國市場。對各家主機廠而言,升級在華研發體系、與中國本土供應商合作,已經成為共識。汽車供應鏈巨頭同樣如此,一個直接的證明是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今年已經4次來訪中國。
中國市場在孕育智能電動轉型機遇的同時,車市降價潮也給整個汽車產業鏈帶來了巨大壓力。聚焦到博世之上,除了外在壓力,今年也是其組織架構調整、戰略轉型的關鍵執行之年。今年初,博世的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在重組后,成立了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以促進跨域創新,強化區域市場職責。這是博世成立138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
在行業和企業共同走入關鍵拐點的時刻,徐大全于今年1月1日正式接任博世中國區“掌門人”。如今,11個月的時間已過去,徐大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了他對行業競爭的看法、對于博世中國的規劃和目標、對公司管理和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的思考。
加碼中國市場 提升博世中國決策權
“一年前,主機廠還在說(新車開發速度為)18個月,轉眼大家已經在談(新車開發速度為)12個月了。”徐大全向記者感慨中國客戶在新車開發速度上正不斷刷新紀錄。
與之相對應,汽車供應鏈的訂單周期也從此前的3至4年變得越來越短。早期,博世全球開發的產品和技術都會拿到中國來進行生產和使用,眼下這一模式顯然已不再適應中國市場的節奏。如何跟上主機廠的速度,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對于一家國際汽車供應鏈巨頭來說,挑戰可想而知。
“一些決策權開始從博世總部下放到博世中國。”徐大全談到了一個根本性的改變。過去,博世中國針對本土市場的一些產品設計需要到總部進行審批,等待批準以后才開始實施。整個決策流程很長很慢。而現在,博世中國有了更多的決策權,提升了決策速度,這就可以更迅速地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同時,博世在中國不斷強化本土的研發能力,比如在無錫的博世中國創新與軟件開發中心,成立4年以來已擁有超過1000位軟件人員。研發的本土化能更貼合本土市場的需求,并極大地縮短研發速度。”徐大全說。
但在時代變革的車輪之下,這些改變還遠遠不夠。開放合作,積極引入第三方本土供應商成為第三個博世應對挑戰的重要舉措。
比如,博世與文遠知行合作開發了“博世中國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并已經搭載在奇瑞星途星紀元ES、ET量產車上。這個項目讓博世成為首家擁有高階智駕量產能力的國際零部件供應商。徐大全表示:“與本土供應商的合作,讓項目以最快的速度落地。我們將博世在域控制器硬件設計、底軟、中間件、應用層和云服務軟件開發上的優勢,和文遠知行在高階智駕領域在軟件算法上的優勢進行整合,從客戶定點到項目量產,僅耗時18個月。”
事實上,對于一家積累深厚的汽車供應鏈巨頭而言,攜手行業“新秀”是頗具挑戰的事情。徐大全向記者透露,與文遠知行的合作始于2022年,當時博世中國與總部方面進行了大量溝通,最終說服了總部,開始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因為中國市場這樣的特殊性,博世選擇加碼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戰略。
過去10年間,博世在中國市場累計投資了將近500億元,并在中國投資了電機、電橋、電控等電氣化產品,同時也在開發氫燃料電池和智能座艙等新產品。去年3月在蘇州奠基的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目前已經開始生產,未來幾年預計總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博世的合資公司聯合電子的太倉三期工廠正式開業,將進一步擴大博世電橋和電機的在華生產能力;就在剛過去的10月份,博世與江鈴集團簽署協議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和銷售輕型商用車電驅橋系統;“博世在中國一直堅持的戰略是‘根植本土,服務本土’。現在,博世通過提升在中國的研發實力和產品供應鏈韌性,也將逐漸在一些領域,將國內開發的產品和技術輸出,支持博世其他地區的業務,逐步反哺國際市場。”徐大全表示。
價格戰仍將持續 博世會用價值保份額
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以來,車市的降價潮也將壓力傳導至汽車供應商層面。
“以前,(和客戶的)價格談判一般每年只需談一次,過去這幾年則變成了一年中間始終在進行價格談判。雙方要談好幾次才能達成一致,所以(主機廠)給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徐大全透露。
業內普遍認為車市這樣的競爭態勢仍會持續。“因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并沒有被解決。汽車主機廠仍有很多,整個市場的增速在放緩。以前我們看到更多的競爭是10萬至20萬元的車型之間,現在這個競爭已經發生到了BBA(奔馳、寶馬、奧迪)層面,競爭在全方位地發生。”徐大全認為,車市接下來將保持“生與死”的激烈競爭。
事實上,不少主機廠的管理層都曾表示,汽車產業將在未來幾年出現淘汰賽和大整合。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到2030年,目前全世界的140家車企中只會剩下約30家車企;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更是表示,未來10年中國汽車主流品牌或只剩7家。
徐大全對此持有相似的觀點:“幾年之后,車企可能會有很大的重組洗牌。我們現在主機廠的個數可能會減少80%,也許有20%可以存留下來。至于存留下來的車企到底有哪些家,現在很難預測。”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保利潤還是保份額,這是擺在“掌舵者”面前的現實選擇。
“從戰略角度來看,博世始終認為業務應以盈利為基礎,只有實現盈利才能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才能對未來新技術進行持續投入。”徐大全透露,博世會對不同的產品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在傳統的內燃機技術相關業務領域,博世會繼續保證質量與效率;同時,在新興業務領域如智駕、座艙等,博世不斷加大技術研發與創新,和本土伙伴合作,來積極拓展市場份額,贏取更多的客戶。
“整體來看,博世會為客戶提供性價比最好的產品,性價比的背后不僅僅是直接談價格是多少,還需要和客戶就服務、質量、技術等多個維度去談判。我們希望通過給客戶帶來價值來保證我們的份額。”徐大全表示。
多元化布局 謀求未來業務增量
智能出行業務之外,博世的業務版圖還橫跨了工業技術、消費品,以及能源與建筑技術等多元化的領域。博世中國也不斷在這些領域加大投入,積極推動業務增長。
比如,最近博世宣布計劃以80億美元收購江森自控全球家用及輕型商用暖通空調業務,其中包括江森自控-日立合資公司的全部業務。這是博世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并購交易,博世希望借助此收購進一步增強在亞洲和美國市場的布局,并在潛力巨大的暖通空調市場中獲得全球領先地位。博世重視中國市場,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調市場,而博世舒適科技目前在中國壁掛爐市場占據著行業領先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博世認為作為代替燃煤的清潔能源的燃氣產品市場仍將有長足的發展前景。博世不斷提升本土化創新能力,博世舒適科技壁掛爐的全球研發中心就位于上海,同時,在家電消費品領域,博西家電早在2011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國研發中心,2020年投資4億元人民幣建成中國新研發中心,2024年6月提升為全球研發中心,立足中國,面向全球。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博世也在積極擁抱未來。博世已在眾多產品類別中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自2022年起,博世所有電子產品都已具備互聯功能,并將互聯過程中收集的數據用于提升人工智能應用。自2023年起,博世所有產品或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或在開發和制造過程中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博世幾年前就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發中心,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我們的產品設計層面,比如在智能座艙和智能家電上的應用。人工智能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的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和更高效地辦公,”徐大全說,“博世認為AI將是智能制造的下一個發力點。我們在工廠里注重對員工使用AI的培訓,積極鼓勵員工用AI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工廠降本增效。”比如博世長沙工廠,通過三手三家數字化賦能項目(DiP6 Digitalization Enabling Program for 6 roles,中文是三手三家,數字化轉型6個核心角色包括“方案推手”“業務抓手”“技術畫手”、“數據科學家”“數據專家”和“數據玩家”的培養賦能)讓全員提升數字化意識和能力,成為又專(本職崗位)又數(數字化)的進化過的人才。此外,博世與清華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有長期的合作。博世在2020年投資了5000萬元人民幣,成立了清華-博世機器學習聯合研究中心,重點關注工業領域的人工智能發展。今年,博世與清華再次簽約,追加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延續和深化清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
多元化的布局之下,徐大全希望這些業務會成為博世未來業務新的增長點,帶動中國區的業績增長,這也是其作為“掌舵者”給自己設立的重要管理目標之一。
但這并不是徐大全唯一的目標,讓博世更高質量地推動可持續發展,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升員工的滿意度等話題,對徐大全來說同樣重要。“如何快速挖掘年輕的管理人員、如何將他們快速提升到合適的崗位、如何把人才梯隊搭建起來,這是我跟人事部今年花很多時間在做的事情。在數字化、人工智能這些新的技術浪潮下,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領軍人。”徐大全表示,這一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它關乎到博世的未來。
在采訪的最后,徐大全向記者談到了他最近正在閱讀的《博世——一家全球性企業的歷史》一書。“這本書中,博世創始人羅伯特·博世在自己的遺囑里提到希望博世在他的理念指引下繼續完成對社會經濟文化的貢獻。博世的品牌理念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過往138年,博世的目標都是希望用科技讓人們的生活更舒適,環境更美好;而今天,我希望可以保持并傳承博世的文化和價值觀,用持續的創新力和對質量的高標準,為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徐大全表示,這也將是他作為企業管理者的目標和追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