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3:51:15
每經記者 張明雙 每經編輯 楊夏
2015年5月,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文件《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智能制造”被定位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近年來,一批專業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紛紛涌現,工業控制、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等智能裝備和產品進入各行各業,推動了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行業的發展壯大。傳統制造企業借助智能化裝備進行工藝改進,部分企業已實現全廠級的自動化生產,生產效率、產品制造水平等得到大幅度優化。
2024年4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已經達到3.2萬億元以上,目前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90%以上的示范工廠得到應用。
從自動化生產到機器人應用,再到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商用,智能制造已發展70多年。
AI看未來:技術深度整合是智能制造發展核心
智能制造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會走向何方?
月之暗面旗下AI大模型Kimi給出了它的預測: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融合應用,智能制造正逐步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轉變,引領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市場規模的增長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顯著特征。預計到2029年,中國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將突破7.6萬億元,這一增長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技術條件的成熟以及市場需求的釋放。智能制造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產業規模的擴大,也促進了產業技術的升級。
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智能制造發展的核心。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全產業鏈一體化的數字生態體系正在構建中。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推動產線及運營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人機協同的加強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智能制造更加強調人機交互和協作,實現人、機器和系統的深度融合,提升生產效率和靈活性。
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的轉變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必然結果。智能制造技術的進步使得企業能夠從傳統的生產模式向更加靈活、智能的生產模式轉變,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個性化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全球價值鏈的重構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全球影響。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的進步,中國制造業將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專家展望:中國制造需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轉變
就同樣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與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所長盧瀚宸展開了討論,以下為采訪實錄:
NBD:“機器換人”趨勢下,機器人會在哪些應用場景得到相對快速的發展?
盧瀚宸:工業機器人的下游是面向千行百業,從過往數年的發展來看,下游行業場景的需求具有較為明顯的行業周期性,即下游行業向好、投資積極的時候會對機器人有較快的需求拉動,反之則較慢,如前幾年的新能源行業和新能源汽車行業需求增長較快,今年需求增速明顯放緩。
NBD:未來幾年內,如果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最有可能實現哪些重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
盧瀚宸:整體的方向是從自動化向智能化提升,其中涉及基礎軟硬件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如智能傳感器。
NBD:目前技術和產品競爭激烈,研發和技術投入都較大,智能制造行業是否會出現“內卷現象”?
盧瀚宸:內卷現象已經在發生,并且是較為明顯的同質化內卷。
NBD:在全球智能裝備產業鏈中,中國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未來這一角色會有何變化?
盧瀚宸:中國制造,服務全球,是過去一直在發生的事,單論制造能力,中國稱得上是全球領先,尤其是規模化的制造。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對智能制造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在全球智能裝備產業鏈中,從微笑曲線上看,中國過去一直扮演的是低附加值的OEM(代工)角色,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和品牌基本還是外資廠商為主導,未來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轉變,從低附加值環節向更高附加值環節轉變。
封面圖片來源:由快手可靈大模型生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