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12:42:35
麥肯錫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當前部分領先中國企業在非本土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了30%~40%,這表明中企出海具有巨大潛力。然而,伴隨巨大潛力而來的是風險的增加。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主席金凌云建議中企需強化合規體系建設,深入了解并適應當地法律法規,構建全球化平臺,加強ESG監管和數字化能力。
每經記者 鄭雨航 每經編輯 蘭素英
“中國企業目前在海外市場更多是在好學生的階段,需要慢慢成為好榜樣,最后變成好老師,才能更好跨越挑戰,從出海到真正成為全球化企業。”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主席金凌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如是說。
當前,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2023年,中國直接投資的非金融類境外企業數達7913家,較上一年猛漲1483家,增幅為歷史之最。麥肯錫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當前部分領先中國企業在非本土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了30%~40%,這表明中企出海具有巨大潛力。
然而,潛力無限的同時,中企出海的風險也在浮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8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新受理案件數量4131件,其中,涉外案件466件,同比增長11.22%。爭議標的額達6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
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企業出海應如何構筑“防火墻”?金凌云認為,出海企業要看得透政策,從真正和當地資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做到讓當地人把你當自己人。尤其是在出海前,要準確識別合規風險,建立多元化的應對機制。
對于中企出海的前景,金凌云強調,中國制造業(出海)表現卓越,新能源領域是當前出海浪潮的主要力量。從出海目的地看,中東地區正在成為繼東南亞之后的中企出海“熱土”。
NBD:當前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與風險有哪些?企業應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體系?
金凌云:企業進行全球化運營,意味著將要進入陌生的市場與領域,這個過程既蘊含著機遇,也伴隨著風險,不僅有地緣政治風險,也有合規風險、供應鏈風險和人才風險等。
我們在為中企提供出海合規服務的過程中注意到,中企出海合規的成功,不僅有賴于企業一把手的直接推動,還需要全公司各個部門的認真參與,更要求員工對于合規與風險的重要性有高度認知。對于合規缺乏重視,計劃先出海后補漏洞的企業,很可能會在合規領域付出慘重的代價。
立志出海的中國企業應同步建立全球風險與合規治理能力,包括全球合規治理框架、重大合規風險研判機制、專項風險與合規能力培養路線圖、合規人才培養體系、合規管理閉環機制。企業出海前應當對這五大支柱進行客觀的自評估,識別其中的關鍵短板,采取堅決而有效的方法彌補短板,以提升自身的抗合規風險能力。
NBD:那么企業在出海前,如何進行風險評估?有哪些工具或框架可以幫助企業識別和預防潛在風險?
金凌云:中企出海需要全方位考慮海外風險的管理、全球化平臺的搭建、ESG監管和數字化能力的構建等核心問題。
合規也應是企業出海戰略規劃的一部分,而合規風險評估,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這一板塊應強調風險識別與評估的精確性,特別強調三個要素,也就是行業特色、地域特色、業務特色。
在準確識別出合規風險,并評估風險敞口后,企業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應對機制,例如優化出海業務模式設計、供應鏈原產地的多重保障、選擇低風險出海產品線,以及合理借力海外業務合作伙伴的合規能力等等。同時,企業還應以前瞻性的思維培養重大合規風險的專項應對能力。
NBD:您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出海處于什么樣的一個發展階段?未來的中國出海企業應該在哪些方面深耕?
金凌云:隨著中國企業加速推進從“走出去”到“全球化”,中國企業在海外業務發展和國際化能力建設方面歷經了四大不同的發展模式,首先是中國模式的海外復制,其次是屬地化經營管理,再次是產業鏈海外布局,最后是本土化營銷。
在這四個階段的發展中,中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依舊面臨著風險多、管理難、差異大、韌性差等共性挑戰。如何從好學生,到好榜樣,最后變成好老師,真正成為“全球化企業”是持久的議題。
好學生就是只把自己的產品做得很好,在當地把自己業務運營好就行了,獨善其身。好榜樣是把經驗分享給當地,帶動當地的發展和就業。好老師是要能輸出優秀經驗給當地市場,例如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帶來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中國企業目前在海外市場更多還處在好學生階段,需要慢慢成為好榜樣,最后變成好老師,才能更好跨越挑戰,從“出海”到真正成為“全球化企業”。真正的“全球化企業”不是強調總部的位置,而是能在全球范圍內運作項目,能調用全球資源與能力,能夠高效、標準化地拉通資源與能力以實現目標。
在新的經濟格局之下,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運營時,要看得透政策,從真正和當地資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做到讓當地人把你當自己人。
NBD:您對中國企業未來幾年出海的前景有何預測?企業應如何準備以抓住未來的機遇?
金凌云:我們對中企未來幾年出海的前景持非常積極樂觀的態度。
當前,在國家戰略、資本要素和全球產業鏈重構等驅動下,企業出海步伐在各種內部推力和外部拉力的作用下明顯加快。出海的業態整體呈現更加多元化的趨勢。
我們看到,中國制造業(出海)表現卓越,新能源領域是當前出海浪潮的主要力量。許多中國供應商也正在跟隨他們的錨定客戶在全球供應鏈中多元化布局。而在技術出口方面,中國企業正在通過出口快速實現研發成果的商業化。
拿技術出口舉例來說,2024年上半年,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向全球制藥公司在技術授權方面的收入超過200億美元。
從出海目的地的選擇來看,東南亞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美國下降至第三位。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將目光投向中東,尋求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等各領域的合作,以拓展全球市場。
不管是從市場和資本規模,還是轉型角度來看,中東地區有很大機遇。當前中東地區GDP總計超過3萬億美元,泛中東地區人口規模約為5億人,中東主權財富基金規模約為5萬億美元。另外,中東推進區域轉型的力度也非常大且非常徹底,我個人覺得這是目前中東地區最大的商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