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1:05:27
12月7日,由聯辦集團、和訊共同主辦、財經中國會承辦的財經中國2024年會暨第二十二屆財經風云榜在北京舉行,今年年會的主題為“尋找增長與治理并重的改革路徑”。本次年會匯集政、商、學、研多領域杰出的學者和領袖,共同探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調整經濟結構、防范內外風險這一重要命題。
以有效的改革路徑激發增長動力、優化治理手段
和訊網董事長章知方在致辭中表示,隨著外部環境變化更加劇烈、不確定因素更加復雜、不安全感還有可能進一步蔓延,這都將給中國經濟的增長和治理帶來新挑戰。增長的關鍵在預期,預期的根本在信心。當前,不同群體對經濟增長的體感差異不容小覷,各界對中國經濟能否快速穿越周期的預期依然心存疑慮。這些都在呼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更堅決的改革方案。
圖:和訊網董事長章知方
“改革需要回答真問題,做真動作。人們期待改革,其實是在期待制約發展的束縛能被打破,期待影響預期和信心的障礙能被拆除。只有有了充分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市場機制才能充分發揮出作用,預期的回升、信心的回歸才能自然生成。”章知方如是說。
圖: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指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是二十屆三中《決定》中的一個重要新提法。這個新提法源自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的新問題、新挑戰的深刻理解。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今后我們要面臨一對同源卻矛盾的關系,即社會活力和社會秩序的關系。江小涓認為,處理好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目標就是要在深刻復雜的社會進步與變革中,整個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這對國家在保障公民權利、提供社會正義、維護社會平安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我們往常講的改革要兼顧公平和效率之外,今后的改革還要兼顧活力和秩序。
改什么?怎么改?
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
談及財稅體制改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指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治理當中面臨最嚴峻、最復雜的挑戰集中體現在“兼”字:在目標上,要擴需求和穩預期兩個目標相兼容;在舉措上,要改革和政策兩個方面兼施;在功效上,要做到標本兼治。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財政政策和財稅體制改革之間的關系,從兩個引擎相互配合的角度去討論當下的經濟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具體到改革措施,高培勇認為,首先是堅持使用化債的辦法來為地方政府緩解財政困難,同時進行央地財政關系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最根本性的問題是把握好它的前行方向、將分稅制落實到位,但必須指出的是,分稅制的焦點之一是“分什么”“怎么分”,即分稅制不是分稅收,而是分稅源。
圖:清華大學醫療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
談及社保改革,清華大學醫療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在經濟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保障需要與時俱進,發揮矯正功能、促進功能和保護功能,即積極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還要堅持公平、有效率、可持續。在此背景下,首先要保障就業優先,政府最重要的是創造工作崗位,在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也要考慮傳統就業崗位下的雇主們和勞動者們怎么退出;其次,要做好醫療保障、建設中國醫療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資源的合理下沉,按照居住體系構建社區、醫聯體、中心醫院“正三角形”的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分級診療制度、構建整合型醫療模式,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最后,是住房保障,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
圖: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書記胡德平
談及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書記胡德平認為,民營經濟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因此它的困難不在于內生動力、不在于是否促進,它的困難是營商環境的問題,也是外因的問題,所以要特別強調保護。因此,胡德平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民營經濟是人民經濟中的一部分,其中的物權法即保護一切財產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因此建議將民營經濟的法律法條并入《民法典》;第二,企業、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營利法人地位,它和自然人一樣成為享有權利、負擔義務的民事主體,因此建議明確公司、法人和自然人的法定區別,不能人格混同;第三,工商聯工作的范圍還有擴大的空間,例如在涉及民營企業司法案件時,工商聯組織可以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的名義有聽政權和陪審的列席權。
2025年內外部壓力與不確定性延續
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IMF原副總裁朱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IMF原副總裁朱民認為,當前全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面對美國大選之后,特朗普2.0政策的影響,全球貿易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他指出,美國的財政赤字持續上升,這對全球債券市場和利率水平有顯著影響。同時,全球產業政策的增加導致了全球經濟的分裂和碎片化,這表明全球經濟的韌性和健康性受到了根本性的損傷。此外,朱民還提到,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急劇上升,同時,未來兩年的主要風險不再是經濟因素,而是污染、極端天氣、社會分化等非經濟因素。朱民認為,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中,經濟因素幾乎不占重要性,這反映了世界正在經歷巨大的不確定性、政治分裂和環境挑戰。
圖片從左至右:姚洋、邱曉華、羅志恒、胡一帆
除外部挑戰,眾多經濟學家在論壇上指出,2025年中國經濟內部調整的壓力也不容忽視。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經濟學教授姚洋認為,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國內需求不足,政府把很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促進消費上,雖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房地產市場和地方財政壓力非常大。
對于提振中國經濟,要做什么事情?陽光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認為,政策方面需要做一些更大力度、更廣范圍的調整。第一,一定要去解決政府的債務怎么轉化為家庭的資產,換句話說要通過政府的發債轉變為民生的所得;第二,要讓金融體系里面的內循環打破,讓金融的資源更多地走向實體經濟,而且要以更好的價格來走向實體經濟。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明年的目標可以設定為“雙五”。具體而言,一是實際GDP增長5%左右,這是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需要;二是名義增長也設定在5%的水平。我們需要通過設定合理的名義增長目標,來更好地實現有就業、有收入、有獲得感的增長。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宏觀經濟主管胡一帆認為,按照5%的GPD目標測算,如果美國對中國增加關稅到40%,可能會對中國的GDP的增長造成-0.7%到-1%的壓力。因此,她建議中國應該采取先發制人的政策,即提前制定未來五年的政策方向,并給出具體的數字,以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同時利用自身在貿易、制造業、氣候和新能源等領域的優勢,與發達國家進行合作和交易,以緩解外部壓力并促進經濟增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