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3 23:58:42
李健表示,當前交通行業還面臨一些數字化挑戰:一是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不同部門和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信息利用率低,影響業務協同和決策效率。二是傳統管理方式的局限性。決策依賴經驗,難以快速響應復雜場景;監管覆蓋不足,存在效率與準確性問題。三是治理與服務不足。監管模式多為“事后處置”,服務手段缺乏個性化和動態優化。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每經12月13日電(記者 張蕊)12月12日,2024數字交通大會在北京舉行。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劉鵬飛在致辭中表示,要通過推動交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設施與數據互聯互通、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等方式,聚焦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以新質生產力引領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健在作主旨報告時表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為交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新契機。數據驅動下應能實現設施管理、運輸服務效率、治理能力等全鏈條協同,提升整體運行效率。跨行業協同可以釋放更大價值,交通數據作為紐帶,與物流、能源、商業等領域數據融合,能催生智慧物流、共享出行等新模式。
李健表示,當前交通行業還面臨一些數字化挑戰:一是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不同部門和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信息利用率低,影響業務協同和決策效率。二是傳統管理方式的局限性。決策依賴經驗,難以快速響應復雜場景;監管覆蓋不足,存在效率與準確性問題。三是治理與服務不足。監管模式多為“事后處置”,服務手段缺乏個性化和動態優化。
大會期間,問及要支撐智能交通、智能停車、城市管理等,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還需要做哪些改造,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趙建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做未來交通的研究項目,其實你可以暢想這樣一個場景,假設將來都是自動車,你也沒有車,出行就搭乘一輛自動車,自動車到晚上要找一個地方去停車。那城市應該如何構建它的停車場?以后混合交通出行,要思考城市的基礎設施如何滿足這種要求。”
趙建東提到,現在的城市基礎設施只是安裝了一點點設備,感知一點點東西,但是并沒有系統化。智能交通涉及路端的數據(車的感知設備)、車端的數據(北斗、GPS等),還有第三方的數據(手機信令數據等),這么多數據融合在一起去感知,就可以避免大量設備的重復性建設。這涉及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等多部門,這方面要做好需要把機制理順,這樣就可以上更少的設備,感知的效果還會更好。“從單一的數據源到多元的數據去融合,這是一個趨勢。”
據悉,本次大會由中國交通報社與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聯合主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