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7 11:52:06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段煉 張益銘 易啟江
12月1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鋪開。該消息一度沖上當天的熱搜,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
然而,為何大多數人明明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是往里繳存的積極性卻不高呢?
根據記者在上班族中隨機發出的50份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對打工人們來說,節稅是最為關注的點,而追求穩定是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首要考慮因素。
那么個人養老金到底能省多少稅、能賺多少收益、退休能領多少?以35歲年收入10萬元的男性打工人為例,若每年繳12000元,退休時可以節省3.36萬元稅費,而在投資端的收益和最終領取金額方面優勢不明顯。
12月1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鋪開。該消息一度沖上當天的熱搜,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第三支柱有力補充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其并不是一個新產品。2022年,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并在36個城市先行試點。從試點城市的運營情況來看,個人養老金呈現“一高三低”的情況。一“高”即開戶人數快速增加,在短短兩年間已有7000多萬人;三“低”則是相對于開戶人數,實際繳存人數比例低,僅為22%;相對于稅優政策規定的12000元的繳存額上限,個人實際繳存的金額比例低,僅為25%;實際繳存額中用于投資的資金比例低,約為61%。
為何大多數人明明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是往里繳存的積極性卻不高呢?我們先算算個人養老金的三筆賬。
算清三筆賬:
能省多少稅、能賺多少收益、退休能領多少
個人養老金的最大作用就是節稅和強制儲蓄解決未來的養老問題。節稅主要表現在繳費端,即個人每年可以通過繳存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金額來抵扣應交的稅費。而強制儲蓄解決養老問題則表現在領取端,即個人可以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相關的個人養老金產品,獲得對應的投資收益,滿足個人的養老需求。
雖然個人養老金的目的是讓我們擁有體面的養老生活,但既然跟未來和養老掛鉤,我們就不能忽視這背后的投入產出比,畢竟只有劃算的買賣才有吸引力。從個人養老金的設置來看,其主要牽涉到前期的節稅、中期的投資收益和未來領取時的金額三大方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筆賬的吸引力如何吧。
記者以生活在石家莊的35歲男性張先生為例,按照石家莊市2023年的平均工資(2023年,石家莊市(含辛集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2017元;石家莊市(不含辛集)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2680元),我們假設張先生的年收入(減去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后的稅前年收入)為10萬元,按照年交12000元的標準繳納個人養老金。
首先,我們來計算張先生在繳費端能省多少稅。按照最近的法定退休年齡,張先生是63歲退休,而張先生的收入對應的稅率是10%。若張先生每年都能按照12000元的標準繳納個人養老金,那么張先生累計能省稅(12000*10%*28=33600)3.36萬元,這些是張先生每年能省去的稅費。
其次,張先生這28年來累計交的33.6萬元個人養老金也不會白白在賬戶沉睡,他可以選擇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從而產生一定的收益,增加退休后能領取的金額。
不過,個人養老金產品跟市場上的普通金融產品主要差別是在儲蓄方面,部分養老儲蓄產品的收益率略高于銀行的同期儲蓄產品,而保險產品和基金則基本和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差異不大。
以個人養老儲蓄產品為例,若張先生購買的是儲蓄產品,以某銀行3年期存款利率2.15%計算復利,不算最后一年的投資(此處我們默認最后一年不投資),28年總共可支取本金加利息為360904元。但假如張先生不存個人養老金賬戶,只存普通銀行賬戶,那么同樣的年數和繳納方式下,以上述某銀行3年期存款利率1.95%計算復利,28年后總共可支取本金加利息為357290元。
兩種方式對比,個人養老金賬戶相比普通賬戶,存款利息多了3614元,再減去養老金賬戶提取養老金時3%的個人所得稅,張先生最終到手的錢與比普通存款賬戶相差無幾。
若是張先生購買的是養老保險產品,以某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為例,該產品的最低保證利率是2%,如果張先生用繳納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錢持續購買這款個人養老保險產品,按照最低保證利率計算,張先生64歲可開始領取,每月至少領取2032元,至85歲累計可領取51.21萬元左右,再減去養老金賬戶提取養老金時3%的個人所得稅,張先生85歲到手的錢與購買普通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區別不大。
整體來看,個人養老金對個人來說,最省錢的地方在于節稅端,在投資端的收益和最終領取金額方面優勢不明顯。
問卷調查:
節稅是上班族最為關注的點
在個人養老金在全面實施之際,記者也在上班族中隨機發出了50份問卷調研,內容包含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看法、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選擇等多方面的內容。
調研顯示,超四成的上班族表示會考慮申請個人養老金賬戶并購買相關產品,在促使他們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原因中,七成左右的上班族認為個人養老金存在較大的稅收優惠力度,兩成的上班族認為個人養老金可以作為補充的養老手段,僅有一成左右的上班族選擇了個人養老金的投資類型和收益。由此可以看出,節稅是上班族最為關注的點。
在計劃每年為個人養老金賬戶存多少錢方面,三成選擇了12000元,還有約三成選擇了6000元以下,僅有兩成的人選擇了6000元~12000元,約兩成則選擇了暫不考慮。這意味著,雖然一些上班族了解個人養老金對于節稅和未來養老的作用,但是對于繳費的態度卻呈現出兩級分化的狀態。
在傾向購買哪類養老金融產品方面,幾乎所有的上班族都選擇了養老儲蓄產品,緊隨其后的是養老理財和養老保險,選擇基金和國債的人極少。從數據可以看出,追求穩定是上班族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首要考慮因素。
而明確表示不會申請個人養老金賬戶并購買相關產品的四成上班族中,對未來養老規劃的不確定性成為主要原因,占比達到六成多,其余原因比如個人養老金無法提前支取、不能應急,稅收優惠力度不大,社保、企業年金已經夠用等因素分別占到三成左右。“我覺得個人養老金的出發點很好,但是我對自己未來收入和退休的預期并不確定。”參與問卷調查的上班族小王對記者表示,除了未來預期因素外,也不知道該如何挑選產品。
小王等上班族對記者展示的個人通過個人養老金投資,退休后可以領取到的收益和金額,總體上還是很認可的,也認為這樣的收益率其實較符合預期,但是怎么挑選產品卻是個難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小王等上班族面臨的困惑并非個案。就當前市場上的個人養老金產品來看,數量多,也很復雜。“這么多產品,讓老百姓選,不是一般人能選得出來的。即使是投資者教育,短期也很難做,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所有人都教育成投資專家。再加上個人養老金政策出臺之后的頭一年,資本市場低迷,激進一點的產品就虧損了,保守一點的還可以有點收益,但是未來怎么辦?”某業內人士表示,這些都是需要面向未來重點思考的問題,稅收激勵制度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科普:
產品目錄增至942只,怎么選?
作為第三支柱的有力補充,個人養老金之所以備受關注,其實還是跟我國當前的養老體系有關。
我國當前采取的是三支柱養老體系,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各類商業養老金融業務。截至2023年末,中國養老三支柱覆蓋面差異極大。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約11億人,基本實現了對勞動適齡人口的全覆蓋。第二支柱補充養老保險合計覆蓋約9000萬人,占勞動適齡人口的7.94%,與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差距較大。第三支柱中的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約為7000多萬人,覆蓋人數相對有限。
但是我國當前對于養老的需求極大,單純靠第一支柱實現養老目標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此個人養老金制度也被各方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在產品方面也納入了市場上的多類金融產品。
據悉,截至2024年12月10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共包括857款產品,其中,儲蓄產品466只,基金類產品200只,保險類產品165只,理財類產品26只,數量占比分別為54.4%、23.3%、19.3%、3.0%。擴容后,首批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的權益指數基金共有85只,其中各類寬基指數的產品78只,跟蹤紅利指數的產品7只,包括滬深300指數、中證A500指數、創業板指數等普通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ETF聯接基金。
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增加至942只,其中儲蓄產品466只、基金產品285只、保險產品165只、理財產品26只。從產品特點來看,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均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個人養老金儲蓄產品:該產品類型包括定活兩便、通知存款、零存整取、整存整取等,期限多為5年、10年、15年、20年,收益多集中在1.3%~2.2%之間;
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該類產品通常設有鎖定期或最短持有期限,以確保投資者能夠長期持有并享受復利效應,但有一些個人養老金產品設計了最短持有期限,如1年、1年半、2年和3年。由于個人養老基金可以直接參與權益市場投資,所以投資風險偏大、收益彈性也較大;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包括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金保險、稅收遞延型養老年金保險和兩全保險四類,在這些產品中有穩健性、保證最低利率的,也有具有進取型、擁有浮動收益的;
個人養老理財產品:該類型產品風險普遍不高,投資類型多以“固收+”產品為主,業績比較基準平均約3.93%~4.77%;
從這些產品可以看出,為了提高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吸引力,各方也是下足了功夫。此外,通過將國債、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政府為參加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有助于分散風險,提高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金增值潛力,從而增強退休后的養老經濟保障。
記者|袁園
編輯|段煉 張益銘 易啟江
校對|王月龍
封面圖片: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3703716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