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07 18:55:03
據此前公告,海爾生物擬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以此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1月6日,兩家公司披露,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股票自1月7日起復牌。兩公司均表示,本次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不會對業務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兩公司董事長(同為譚麗霞)提議回購各自股份。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文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創板八條”政策落地后,科創板首單“A吸A”案例出現轉折。
1月6日,海爾生物(SH688139)與上海萊士(SZ002252)同時披露,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司股票自1月7日起復牌。本次停牌始于兩周前的2024年12月23日,海爾生物擬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以此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最新公告顯示,由于本次交易結構較為復雜,尚未能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經審慎研究相關各方意見并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為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交易雙方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同時,《吸收合并意向協議》自動終止,交易雙方均不承擔違約責任。
在存量競爭的血液制品行業中,海爾生物擬吸收合并上海萊士的“官宣”消息曾引發廣泛關注。
一方面,海爾生物作為醫療冷鏈龍頭,是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盈康一生”創新戰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生命科學低溫存儲及物聯網場景應用方面存在優勢,但在血液制品研發、生產環節存在短板。上海萊士恰好能彌補這一不足,完善其在大健康產業鏈的布局,從采血、存儲到血液制品深加工,形成全鏈條覆蓋。
另一方面,上海萊士是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是A股血制品上市企業中收入規模最大的企業。上海萊士借助海爾生物的物聯網技術優勢,可優化血漿采集、運輸及產品追溯流程,提升運營效率。雙方還可在血液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深度合作——包括制藥多場景綜合解決方案、血液產業鏈數智化升級等。借此,兩家公司有望成長為綜合性生物制藥企業。
因此,早在2024年6月,海爾生物的母公司海爾集團就宣布以125億元正式完成對上海萊士的戰略入股,成為后者的實際控制人。彼時,上海萊士正式加入“盈康一生”并成為該品牌下第三家上市公司,提出要以血液制品業務為基礎,推進“拓漿”和“脫漿”戰略,向血液衍生藥品及非血源創新藥拓展。
不過,本次交易還是暫時擱淺了。海爾生物表示,籌劃本次交易以來,公司及相關各方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積極推動本次交易相關的各項工作,與本次交易的交易對方和吸收合并雙方的主要股東進行了積極磋商、反復探討和溝通。
由于本次交易結構較為復雜,尚未能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經審慎研究相關各方意見并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為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交易雙方決定終止籌劃本次交易事項。同時,《吸收合并意向協議》自動終止,交易雙方均不承擔違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均表示,本次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不會對業務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亦不存在損害公司及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重大資產重組籌劃終止,對海爾生物的短期影響可能并不大。
從基本面看, 2024年上半年,海爾生物的主營業務收入12.20億元,雖然同比下降3.69%,但環比去年下半年增長21.38%,業務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其中,低溫存儲業務短期內有所承壓,若剔除太陽能疫苗方案訂單執行延遲導致的該項業務下滑50%的影響,低溫存儲業務收入基本持平同期,上半年公司在國內發揮自動化樣本庫等場景方案的競爭優勢,新增訂單同比增長200%;在海外加快當地化布局,上半年超低溫、低溫、恒溫等產品在海外市場實現全面增長。
2024年半年報顯示,海爾生物的新產業表現繼續亮眼,上半年“占收入比重提升至42.63%,同比增長22.69%,環比去年下半年增長21.22%,長期增長動力充沛”。具體來說,隨著產品系列化布局繼續完善,用藥自動化、實驗室耗材、數字化公衛、采漿耗材等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耗材等服務收入復蘇驅動上半年公司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6%,用藥自動化上半年新增訂單同比增長200%;上海元析儀器并購落地,公司正式切入分析儀器賽道,多品類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夯實。
在財務狀況方面,由于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尚處于籌劃階段,未涉及實際的資金投入與業務整合。
不過,從長遠來看,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錯過了本次深度融合契機,盡管未來的戰略調整空間較大,但可能對市場信心產生影響。
或是出于這一原因,1月6日,兩家上市公司在宣布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時,同步披露了關于公司董事長(同為譚麗霞)提議公司回購股份的消息。根據公告,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基于對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兩家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兩家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公司董事長提議回購股份,海爾生物擬以自有資金1億~2億元回購股份,上海萊士擬以自有資金2.5億~5億元回購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回購股份將在未來適宜時機全部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且兩家公司回購股份資金來源均為自有資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