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只有大廠能夠燒超大模型” 李開復忍痛割愛、零一萬物轉型自救 2025年大模型“生死戰”揭幕?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07 22:54:35

1月7日,大模型創業公司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回應媒體稱,只有大廠能夠燒超大模型,零一萬物2024年以來的目標,是做小參數、適中的行業模型。如今,李開復的最新回應也意味著零一萬物未來更專注“產業大模型”和應用落地,將“超大模型”預訓練交給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楊夏    

“六小虎”首個放棄預訓練的公司要出現了?

1月7日,大模型創業公司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回應媒體稱,只有大廠能夠燒超大模型,零一萬物2024年以來的目標,是做小參數、適中的行業模型。

對于外界關注的零一萬物預訓練和Infra團隊的去向,李開復表示,(零一萬物)愿意繼續訓練超大參數模型的成員,加入了零一萬物和阿里云成立的“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

就在前一天(1月6日),有消息稱,零一萬物近期將把預訓練團隊和算力資源打包出售給阿里,引發業內人士密切關注與討論。對此,零一萬物和李開復均公開否認。1月7日晚間,零一萬物再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明確,并沒有放棄預訓練。如今,李開復的最新回應也意味著零一萬物未來更專注“產業大模型”和應用落地,將“超大模型”預訓練交給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就有零一萬物放棄預訓練的消息傳出,李開復通過線上發布會的形式發布預訓練模型Yi-Lightning(閃電)并公開表示“零一萬物絕不會放棄預訓練模型工作”。

自2023年3月李開復親自下場籌備創業以來,零一萬物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反復遭遇“成長之痛”,先后經歷被質疑大模型抄襲、多名高管離職、被傳放棄預訓練等風波,隨著預訓練成本越來越高,商業化壓力越來越大,轉型成為當務之急。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模型創業2024年分勝負,2025年決生死,很多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會因為創新力不足,算力不足和變現能力不足而被市場淘汰,而真正具備用戶基礎的AI初創企業將脫穎而出。

零一萬物轉型自救?將拆分多個業務獨立運營、融資

零一萬物與阿里在業務層面的交集始于5天前(1月2日),當天雙方聯合宣布啟動“產業大模型實驗室”,零一萬物當時表示,兩家公司將聯手加速大模型從技術到應用的落地,進一步擴大產業大模型的生態整合。

如今看來,這一次整合也正式拉開了零一萬物轉型的序幕。

李開復表示,零一萬物未來不會繼續做超大參數的模型,因為這些超大模型在車企、金融、游戲等很多領域也不適用。“我們要做的是和Yi-Lightning(零一萬物的20B模型)相似規模,或者更小一點的模型,能夠適用于更多行業場景。”李開復表示。

此次除了模型訓練策略的調整,零一萬物還將游戲、金融等AI業務考慮拆分,進行獨立運營和融資。而對于業務拆分的邏輯,李開復表示,先去找投資人聊,看有沒有人愿意投。

“創業公司的生存之道是要考慮怎么樣去善用每一塊錢,而不是弄更多GPU來燒。”李開復表示,他同時坦言,如果盲目堅持一些負擔不起的東西,對初創公司來說并不是正確和健康的選擇。

在過去一年,零一萬物動作不斷,風波也不斷,在外界看來,其戰略方向似乎一直在搖擺。2023年5月,零一萬物官宣To C產品萬知,李開復也公開表示要堅決地做To C(面向消費者),堅決不做賠錢的To B。而短短半年后,零一萬物發布基于Yi模型構建的一整套大模型To B(面向企業)解決方案,同時表示未來To C業務將面向海外。

與此同時,零一萬物核心管理團隊也在過去一年接連出走。其核心高管李先剛、黃文灝、曹大鵬、潘欣先后傳出已經離開零一萬物的消息。

零一萬物創業以來大事件 圖片來源: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盤和林則分析,當前所有的大模型團隊都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要么背靠平臺企業,要么應用有變現能力。顯而易見,現在六小虎基本上沒有實現短期盈利的能力,那么背靠平臺便是唯一的活路,當前中小型AI企業存在資本、用戶和算力三重瓶頸,也只有平臺企業能夠解決。

大模型創業公司進入“生死戰”

剛剛過去的2024年,經過“百模大戰”后,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在2024年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六小虎”格局,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萬物和階躍星辰均在今年拿到新的資金加持,迅速成長為AI獨角獸。

不過大部分大模型公司都開始從技術浪漫走到落地求生階段,如今隨著零一萬物放棄大模型轉做行業模型,其他幾家大模型創業公司也將直面更為嚴峻的挑戰。對此盤和林直言,2025年決生死,很多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會因為創新力不足,算力不足和變現能力不足而被市場淘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發現,大模型初創公司在2024年已經開始分化,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譜AI等大模型公司都在探索商業化和B端運用場景。2024年8月,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開始將一部分精力放到B端業務上,他們正式發布了Kimi企業級API,以探索在B端的商業模式。

百川智能則與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醫療產品。此外,MiniMax也在海外推出商業化產品,據公開報道,MiniMax向投資者表示公司在2024年的凈收入將達到70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收入來自其C端AI社交產品Talkie上的廣告。在一直難以商業化的AI初創公司中,這已是一個很高的預測數據。

李開復也在零一萬物公布To B戰略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整個AI 2.0的發展,除了激動人心的技術發布之外,如今已經進入“落地為王”階段。何為落地為王?就是不談太多AGI(通用人工智能)和未來的夢想,更多要看到商機在哪里。

透鏡咨詢創始人況玉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對于大模型創業公司來說,2025年商業落地能力會很關鍵,會有一個明顯的加速期。“因為之前AI四小龍(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和云從科技),技術研發走在商業化前面太多,最終都沒有跑出來,投資人會吸取這方面的教訓的,所以對商業化能力的評估會更加務實。”況玉清表示。

李開復曾向記者表示,當下的創業環境會更具挑戰性,創業者不能只靠理想,一定要務實,不能只靠技術,一定要有產品。不過他也樂觀地預測,中國團隊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擁有著龐大的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應用落地上中國團隊也具備強大的執行力,中國團隊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2025年伊始,AI大模型明星公司就迎來巨變,而更為激烈的“生死戰”似乎正在拉開序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六小虎”首個放棄預訓練的公司要出現了? 1月7日,大模型創業公司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回應媒體稱,只有大廠能夠燒超大模型,零一萬物2024年以來的目標,是做小參數、適中的行業模型。 對于外界關注的零一萬物預訓練和Infra團隊的去向,李開復表示,(零一萬物)愿意繼續訓練超大參數模型的成員,加入了零一萬物和阿里云成立的“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 就在前一天(1月6日),有消息稱,零一萬物近期將把預訓練團隊和算力資源打包出售給阿里,引發業內人士密切關注與討論。對此,零一萬物和李開復均公開否認。1月7日晚間,零一萬物再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明確,并沒有放棄預訓練。如今,李開復的最新回應也意味著零一萬物未來更專注“產業大模型”和應用落地,將“超大模型”預訓練交給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就有零一萬物放棄預訓練的消息傳出,李開復通過線上發布會的形式發布預訓練模型Yi-Lightning(閃電)并公開表示“零一萬物絕不會放棄預訓練模型工作”。 自2023年3月李開復親自下場籌備創業以來,零一萬物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反復遭遇“成長之痛”,先后經歷被質疑大模型抄襲、多名高管離職、被傳放棄預訓練等風波,隨著預訓練成本越來越高,商業化壓力越來越大,轉型成為當務之急。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模型創業2024年分勝負,2025年決生死,很多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會因為創新力不足,算力不足和變現能力不足而被市場淘汰,而真正具備用戶基礎的AI初創企業將脫穎而出。 零一萬物轉型自救?將拆分多個業務獨立運營、融資 零一萬物與阿里在業務層面的交集始于5天前(1月2日),當天雙方聯合宣布啟動“產業大模型實驗室”,零一萬物當時表示,兩家公司將聯手加速大模型從技術到應用的落地,進一步擴大產業大模型的生態整合。 如今看來,這一次整合也正式拉開了零一萬物轉型的序幕。 李開復表示,零一萬物未來不會繼續做超大參數的模型,因為這些超大模型在車企、金融、游戲等很多領域也不適用。“我們要做的是和Yi-Lightning(零一萬物的20B模型)相似規模,或者更小一點的模型,能夠適用于更多行業場景。”李開復表示。 此次除了模型訓練策略的調整,零一萬物還將游戲、金融等AI業務考慮拆分,進行獨立運營和融資。而對于業務拆分的邏輯,李開復表示,先去找投資人聊,看有沒有人愿意投。 “創業公司的生存之道是要考慮怎么樣去善用每一塊錢,而不是弄更多GPU來燒。”李開復表示,他同時坦言,如果盲目堅持一些負擔不起的東西,對初創公司來說并不是正確和健康的選擇。 在過去一年,零一萬物動作不斷,風波也不斷,在外界看來,其戰略方向似乎一直在搖擺。2023年5月,零一萬物官宣To C產品萬知,李開復也公開表示要堅決地做To C(面向消費者),堅決不做賠錢的To B。而短短半年后,零一萬物發布基于Yi模型構建的一整套大模型To B(面向企業)解決方案,同時表示未來To C業務將面向海外。 與此同時,零一萬物核心管理團隊也在過去一年接連出走。其核心高管李先剛、黃文灝、曹大鵬、潘欣先后傳出已經離開零一萬物的消息。 零一萬物創業以來大事件 圖片來源: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盤和林則分析,當前所有的大模型團隊都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要么背靠平臺企業,要么應用有變現能力。顯而易見,現在六小虎基本上沒有實現短期盈利的能力,那么背靠平臺便是唯一的活路,當前中小型AI企業存在資本、用戶和算力三重瓶頸,也只有平臺企業能夠解決。 大模型創業公司進入“生死戰” 剛剛過去的2024年,經過“百模大戰”后,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在2024年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六小虎”格局,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萬物和階躍星辰均在今年拿到新的資金加持,迅速成長為AI獨角獸。 不過大部分大模型公司都開始從技術浪漫走到落地求生階段,如今隨著零一萬物放棄大模型轉做行業模型,其他幾家大模型創業公司也將直面更為嚴峻的挑戰。對此盤和林直言,2025年決生死,很多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會因為創新力不足,算力不足和變現能力不足而被市場淘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發現,大模型初創公司在2024年已經開始分化,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譜AI等大模型公司都在探索商業化和B端運用場景。2024年8月,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開始將一部分精力放到B端業務上,他們正式發布了Kimi企業級API,以探索在B端的商業模式。 百川智能則與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醫療產品。此外,MiniMax也在海外推出商業化產品,據公開報道,MiniMax向投資者表示公司在2024年的凈收入將達到70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收入來自其C端AI社交產品Talkie上的廣告。在一直難以商業化的AI初創公司中,這已是一個很高的預測數據。 李開復也在零一萬物公布To B戰略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整個AI 2.0的發展,除了激動人心的技術發布之外,如今已經進入“落地為王”階段。何為落地為王?就是不談太多AGI(通用人工智能)和未來的夢想,更多要看到商機在哪里。 透鏡咨詢創始人況玉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對于大模型創業公司來說,2025年商業落地能力會很關鍵,會有一個明顯的加速期。“因為之前AI四小龍(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和云從科技),技術研發走在商業化前面太多,最終都沒有跑出來,投資人會吸取這方面的教訓的,所以對商業化能力的評估會更加務實。”況玉清表示。 李開復曾向記者表示,當下的創業環境會更具挑戰性,創業者不能只靠理想,一定要務實,不能只靠技術,一定要有產品。不過他也樂觀地預測,中國團隊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擁有著龐大的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應用落地上中國團隊也具備強大的執行力,中國團隊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2025年伊始,AI大模型明星公司就迎來巨變,而更為激烈的“生死戰”似乎正在拉開序幕。
模型 零一萬物 大模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