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0 17:34:25
自2024年9月份以來,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宏觀經濟回穩,財政收入增速當月實現轉正,9月、10月、11月逐月向好,12月及全年數據正在匯總之中。支出方面,財政部門加強資源統籌,保持支出強度,重點領域支出都得到了較好地保障。總體看,全年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1月10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財政高質量發展成效相關情況。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發布會上表示,2024年,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力落實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動經濟回穩向好和社會大局穩定。
在財政收入方面,廖岷介紹,自2024年9月份以來,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宏觀經濟回穩,財政收入增速當月實現轉正,9月、10月、11月逐月向好,12月及全年數據正在匯總之中。支出方面,財政部門加強資源統籌,保持支出強度,重點領域支出都得到了較好地保障。總體看,全年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為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財政部門制定實施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攬子化債方案,合計安排12萬億元政策資金。其中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額度已于12月18日全部發行完畢。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已啟動相關發行工作。
“2025年,財政部門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廖岷強調。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如何看待2024年的財政收支狀況?是否完成了年初的預算目標?
廖岷在回答媒體記者相關提問時表示,目前,2024年度的財政收支數據正在匯總,根據現在初步掌握的情況,2024年財政運行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
一是趨勢總體轉好。2024年前9個月,受需求不足、PPI負增長、政策性減收等因素綜合影響,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2.2%。從10月份開始,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回升,財政收入增速也由負轉正、逐月回升。后幾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單月增幅連續為正,且增速逐步回升。
二是收支平衡目標可以實現。收入方面,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全年財政收入可以完成預算目標。支出方面,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28萬億元,為經濟社會提供了必要的財力支撐,全年可實現收支平衡。
三是重點保障有力。“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優化,舉個例子,比如,加大對基本民生和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教育、農林水、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等領域支出都得到了較好保障。前11個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超過3.8萬億元,教育支出超過3.6萬億元,這兩項合計7.4萬億元,約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3左右,力度是比較大的,農林水支出也超過2.2萬億元。這些數據都告訴我們,對重點領域的保障還是非常有力的。”廖岷強調,關于全年度財政收支的詳細數據,后續將按程序及時對外公布。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財政赤字率,預計會比2024年的3%左右高。2025年的赤字率如何安排?目前有什么考慮?
對此廖岷表示,赤字率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2025年要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這里簡單分享三點看法。”
第一,關于提高赤字率的目的。提高財政赤字率,將為今年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力。赤字率提高以后,可以更多利用財政空間,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隨著赤字率的提高,再加上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必然會帶動更多的銀行信貸和社會資本的投資,進而促進有效需求的增加。更多資金可以用于支持就業和消費,以及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關于提高赤字率的條件。我國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仍具有較高的增長潛力。一是我國政府負債率顯著低于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財政總體是健康的、可持續的。二是我們的政府債務對應著大量優質資產,這些資產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中國國債目前的實際利率水平,明顯低于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因此,政府舉債是可持續的。
第三,關于如何確定赤字率。確定赤字率,需要統籌考慮國家發展需要、宏觀經濟增長潛力、宏觀調控安排、財政收支形勢,以及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等因素。相關部門在確定赤字率時有充分的論證和分析。實際上,根據宏觀經濟周期性變化,通過提高赤字率,加強逆周期調節,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
“關于2025年赤字率具體是多少,我們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才能及時向社會正式公布。”廖岷表示,雖然目前沒有辦法提供具體數據,但是財政赤字率提高的目的、條件,以及考慮的因素都有充分的論證。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宣璋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