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5-01-11 19:40:57
資陽線列車。成都軌道集團供圖
1月6日,四川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資陽線開通運營滿100天,日均客流量達到3.1萬人次;一周前,成都都市圈“養老地圖”上線,不僅方便用戶快速查找分布在都市圈各縣(市、區)的各類養老資源,還能促進養老工作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越來越多的要素共享、服務共融,讓協作共興的產業圈加速形成。日前舉辦的第四屆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上傳出消息:2024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保持穩定增長,有望突破3萬億元大關。
自202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建設成都都市圈的決策部署以來,成都都市圈把產業協同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但是放眼全國,區域間產業協同,又是眾多成長型都市圈的“老大難”問題。
步入“成長期”的成都都市圈,將如何答好“產業協同”這道題?
建設中的成都市域鐵路S11線德陽段鳳臺三路站建設現場。C視覺攝影師
錯位發展
引導產業在都市圈合理布局
1月9日,安岳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一組數據:2024年,當地鞋服產量突破4200萬雙(套)、同比增長24%,居川渝地區新興鞋服基地首位。
這是安岳主動承接成渝兩地以及沿海地區制鞋產業轉移取得的成果。截至目前,安岳已聚集鞋服企業113戶,建成全省唯一的鞋紡產業功能區、全省第二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安岳也遇到了難題。安岳經開區黨工委相關負責人坦言,省內鞋服產業主要集中在成都雙流和崇州、資陽安岳、綿陽三臺、達州大竹等地,但從全省來看存在缺乏明確分工、產業細分不夠等問題,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
在不久前舉辦的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項合作組第四次會議上,德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有關負責人表達了類似觀點,都市圈四市主導產業類似度較高,區域內產業競爭關系較強,產業協同布局有待加強。
市域(郊)鐵路成眉線,眉山東站效果圖。蜀道集團供圖
產業協同不足導致的同質化競爭激烈是成長型都市圈面臨的共性問題。“過去一年,我們對南京、成都、西安等6個都市圈的調研發現,中心城市和周圍城市落差較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協同不足導致的同質化競爭激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區域發展與規劃業務部副主任黃志龍建議,引導產業在都市圈各城市合理布局、錯位發展。同時,探索發展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培育多層次的產業合作平臺。
從成都出發,沿成萬高速一路向北,約1小時車程便來到金什合作產業園。這座產業園是成都金牛區和德陽什邡市“飛地共建”的合作成果,重點發展航空航天、食品飲料、先進材料等產業,已初步形成“總部+基地”“市采+產品”“研發+制造”的區域融合發展模式。
當前,成都都市圈正加快共建金什合作產業園、天府新區—仁壽園區、武侯—綿竹園區、成華—樂至園區等6對產業合作園區,依托現有產業基礎,開展產業合作探索實踐。
京東方(成都)創新中心項目(一、二期)效果圖。成都高新區供圖
建圈強鏈
填空白、補短板、強弱項
去年12月在成都舉行的世界顯示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11個新型顯示產業合作項目簽約。其中,在成都高新區簽約落地的兩個高能級項目,均為京東方第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的定制化配套項目。
作為成都新型顯示產業的主陣地,近年來成都高新區聚焦柔性顯示、Micro-LED兩大細分賽道,圍繞京東方等鏈主企業,已聚集上下游規上企業40余家,涵蓋玻璃基板、光掩模版、測試設備等核心配套環節,形成中光電、梅塞爾、路維光電等鏈屬企業扎根本土的完整產業生態。
新型顯示產業是成都都市圈共建的9條重點產業鏈之一。2023年,成都都市圈四市聯合發布《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及重點產業鏈全景圖,規劃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成資協同開放走廊,相向打造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和成資臨空經濟三大產業帶。
跨區域產業建圈強鏈取得新進展。去年,成都都市圈內清潔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裝備等9條共建重點產業鏈產值規模已超萬億元,跨市域協作配套企業增至1700多家。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當前成都都市圈還是面臨龍頭企業偏少、部分關鍵核心環節缺失、本地配套率較低等結構性問題。比如,安岳縣瞄準的運動鞋制造,共11個環節30個鏈點,研發設計銷售主要集中在東莞、泉州等沿海城市,目前當地在皮革制造、煉膠、印染等鏈點仍處于空白。
瞄準問題精準發力。多位受訪專家建議,要緊盯龍頭企業、重點產業和行業做文章,聚焦都市圈內9條重點產業鏈,抓好京東方、杉杉鋰電、三環電子、安井食品等重點項目建設,定期發布重點產業鏈機會清單,推動上下游企業互采互用。
作為都市圈鋰電產業鏈專班牽頭單位,眉山正探索“眉山上游鋰電材料+成都下游電池應用”等模式,促進鋰電產業區域合作配套,加快與成都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由資陽牽頭負責的醫療器械(口腔醫療)工作專班,加快構建資源庫,定期發布重點產業鏈供需合作清單,促進都市圈企業配套合作。
航拍“中國牙谷”。川觀資料圖
壯大集群
強化共建,提升產業集群能級
在第四屆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上,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以下簡稱“三帶”)9個項目現場簽約。
“三帶”是成都都市圈重要的產業集聚區。其中,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協同發展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集群已集聚企業近3000家,產值超3000億元;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則重點布局建設高技術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特色發展軸,先行集聚8個節點園區,培育12個成長性園區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持續做強臨空經濟,同步錨定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和生物技術三大先進制造業主導產業方向。
眉山中車制動科技公司。 企業供圖
近年來,成都都市圈依托三大產業帶共育優勢產業集群。3年來,都市圈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5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8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1個,獲批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8個。
盡管產業集群的數量不斷增加,但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產業集群的能級還需提升,尤其是制造業集群。目前,成都都市圈內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不僅低于長株潭都市圈,還遠低于深圳都市圈和廣州都市圈;協同共建國家級產業集群數量也較少。
進一步強化集群共建成為都市圈四市的共識。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項合作組第四次會議上,眉山提出要共同打造四川天然氣化工產業集群、成德眉遂鋰電產業集群、成德眉資特色調味品產業集群等國省先進制造業集群;資陽則提出,要推動“中國牙谷”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在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開展合作,做優做強口腔醫療器械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