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5 13:16:04
1月9日,國內首架噸級液氫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在陜西寶雞試飛成功。該無人機由陜西和北京兩地公司聯合研發,單次續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研發方之一追夢空天的業務經理稱其為增程式,下游應用場景主要是大型物流及消防等。國鴻氫能副總經理燕希強也對記者表示:“目前液氫技術比較成熟。液氫無人機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續航時間都是鋰電無法比的,具有很大競爭優勢。”
每經記者 黃鑫磊 孔澤思 朱成祥 每經編輯 楊夏
1月13日,陜西發布披露消息稱,近日,在陜西省寶雞市鳳翔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隨著噸級液氫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平穩降落,標志著北京和陜西兩地企業聯合開發的國內首架噸級液氫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試飛成功。
該款飛行器單次續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相比之下,一家頭部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廠商相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現在試飛過最長里程是200多公里。也就是說,這款噸級液氫動力垂直起降無人機續航里程將大幅超過當下普通使用鋰電池的eVTOL。
不過,中集集團(000039.SZ,股價7.59元,市值409.29億元)總裁戰略顧問鄭賢玲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液氫應用于航天領域是因為后者對燃料重量有要求,而且不計成本。大面積使用液氫成本過高,不是很實用。”
據陜西發布,此次試飛的噸級液氫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由陜西同塵和光低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塵低溫”)、追夢空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追夢空天”)、北京嘉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嘉清”)等公司聯合研發。
其中,追夢空天為此次試飛提供了DF600“驚鴻”無人機,載重能力為120公斤至160公斤,起飛重量1.2噸。其由清華大學科研團隊組建,致力于研發混動傾轉旋翼無人機。
另據追夢空天官方微信,2024年6月,低空經濟頭部廠商Joby公司完成2.5噸級水冷液氫動力傾轉翼eVTOL S4的首飛,飛行距離達523英里(約841公里),率先驗證液氫動力解決方案在eVTOL賽道應用的可行性。
追夢空天認為,此次完成國內首型噸級液氫動力eVTOL試飛,是對液氫作為飛行器能源解決方案的一次成功驗證。
追夢空天一位業務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市面上有純電的,也有混動的,我們是做混動的。(它的能源)可以是氫能,更多是汽油、柴油,它是增程式的。我們測算,續航里程在1000公里左右,下游應用場景主要是大型物流以及消防等。”
關于液氫的優勢,國鴻氫能(09663.HK,股價10.96港元,市值56.78億港元)副總經理燕希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液氫技術比較成熟。液氫無人機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續航時間都是鋰電無法比的,具有很大競爭優勢。”
頭豹研究院研報也顯示,氫氣熱值高,是現有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氫氣的熱值是常見燃料中最高的,為142KJ/g(千焦每克),約是石油的3倍,煤炭的4.5倍。這意味著如果消耗相同質量的燃料,氫氣所提供的能量最高。氫氣熱值高的特點將在實現能源替代以及交通工具輕量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增程式電動汽車解決了人們續航里程焦慮,而增程式eVTOL能否解決飛行器的續航里程問題呢?
需要注意的是,液氫雖然技術比較成熟,但成本相對較高。鄭賢玲表示:“從液氫的技術成熟度來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奔馳汽車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車載儲氫系統,彼時就有高壓儲氫、液氫及甲醇重整等方式,甚至在此之前的五六十年代,航天發射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氫,所以不存在相關技術不成熟的問題。”
鄭賢玲補充表示:“液氫比任何一種其他的儲氫方案的成本都要高出很多,不僅是整個基礎建設的成本非常高,氫氣液化耗能也比較高,即使未來電價非常低了,如使用離網制氫,促進成本下降,但離網制氫還要考慮到長途運輸問題,對氫氣來說,肯定要用管道運輸,而管道運輸很難在常溫條件下運輸液氫。”
此外,液氫的運輸也不是最經濟的。鄭賢玲稱:“就行業經驗來看,未來長距離的運輸方式中,我不認為使用液氫是最好的方案,有機液體、液氨等成本都要低一些,一定要使用氫能的話,應該是高壓儲氫最合算,若未來要實現大體量的民用儲運氫氣,我認為應該是管道運輸加高壓儲氫。”
關于成本問題,上述追夢空天業務經理表示:“目前是三家聯合做一個(技術)的同步驗證。在驗證階段,對成本不是很敏感。”
那么,未來低空經濟飛行器是走向純電eVTOL還是增程式eVTOL呢?
燕希強認為:“液氫無人機續航時間和里程都遠高于鋰電無人機,但目前配套設施沒有鋰電齊全和方便。”
上述頭部eVTOL廠商工作人員也表示:“當前行業還在發展早期,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單座、雙座等不同類型飛行器的續航成本各不相同。業內有認同度較高的說法,就是一個飛行員帶四個乘客的eVTOL,在規模化運營以及獲得相應的補貼后,其每人每座單公里成本在六元到十多元。公司當前并不涉及液氫技術路線,但公司認為電池技術已經在新能源汽車上得到了充分應用,標準化程度更高,這一路線相對更容易實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